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我一心修持,直至此身葬入墳墓

10/11/2015

0 Comments

 
讓修行融入你的生活   頂果欽哲仁波切

     在密乘裡,對上師的虔信心被認為是開悟過程必備的條件,本文摘錄自《如意寶》一書,是頂果欽哲仁波且應弟子之請,依龍欽寧體(意謂為龍欽巴之心要,龍欽巴即無垢光尊者)傳承,以十八世紀偉大的上師立津吉美林巴(無畏洲尊者)的教法為藍本所做的“上師相應法”的指導開示,開示的地點於加德滿都近郊的雪千天尼達傑林寺。
  所謂一個“修法者”,是指面對任何順逆諸境,皆能轉極逆的境界為助緣的修行人;他能清淨一切外境,且對修行的過程中一切順逆外境的經驗及相應,也能清楚了知。“修法者”不應被順逆諸境所引起的障礙而停滯及困擾,應視自身如同大地,對於任何的眾生,不分其好壞及順逆,均同樣加以維護,並作承擔與容忍。修行者又應視困頓環境為修持的增上逆緣,如同強風,不但不會熄滅火焰,而是會於一般火中,幫助吹出更猛烈的火焰。

Picture
      當我們遭遇逆境之時(諸如誘惑、惡語、指責或入獄等),我們都不應該抱怨而認為:“我不斷地祈請三寶,所以不應遭此災難,”而是應該認為此過去世損害他人所造成的惡業,因此今生受此災難,而思維:“藉此災難,願一切有情眾生過去世的惡業,皆由我身承受”。我們應該時時明瞭:一切的考驗,都是蓮花生大士的善巧示現,藉此來消除我們的惡業。因此,我們應該衷心的接受任何傷害與責罵而思維:“此均為上師的慈悲的賜予!”
  許多藏人在過去二十五年來,一點也未退失他們對上師的信心,反而更虔誠地修法,他們已將一些橫逆遭遇的煩惱,轉化於佛法中,且更加強修持的實踐。當我們在遭逢順境之時,則不應攀緣,而應視之如幻夢。如果遇到富裕以及發達成功,能居住於高樓大廈之時,則不應自認為成就,也不應累積財富而要求享受與追求名利、權勢,反之,應當了知幸運的來臨,實在是我上師慈悲教導的結果。縱使事業成功,也不應該忘記世間一切的成就都是無常的。
  經典中說:“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有長必有消,有升必有降”。置身於逆境之時應常祈禱:“所有吉祥回向一切眾生,所有功德供養蓮師,而我只滿足於粗衣淡食”。生活應僅須要溫飽以維持生活就好;且應如同過往的聖者,隱居於岩洞及屍陀林中。
  所以過去的聖者,均居於岩洞與野獸為伍,他們之所以如此,實在是已經將自己的生命存在,全部轉向佛法了,他們放棄一切而專注於如同流浪者的苦行修持,此種精進的苦行者的內心,已充滿法喜。求法的意念,使他們關閉於岩洞,而且被死亡的來臨所策勵不斷精進。我們應當盡量趣入這種心靈狀態,在這種情況之下,由順境產生的修法障礙也可避免。
  如果不是這樣,一旦行者獲得名利與恭敬,將視自身為上師或喇嘛,並自認為應該得到豐衣、美食、恭敬等等。當此念頭興起之時,貪心慢慢隨之增長,原來修法的清淨心,也隨之而消失了。若我們視順境如同夢幻,上述退墮的行為就可以避免,而能增長自身的修持。
  我們亦可以同等的善巧方便,來觀察自身修行的變化。當我們修法遭遇阻逆之時,諸如昏沈、掉舉、觀想不清晰等,應當轉化為培養清淨的洞識見地,也就是:觀想所在的外境以及一切眾生為住滿勇父空行燦爛光輝的銅色山,也可觀察一切的示觀,都是蓮花生大士,一切的音聲,都是其咒音的共鳴,一切的思維意念均為他的智慧遊戲。若修法時幸運地有所了悟與相應之時,也不可自以為有廣大的進步,而應該視之為上師的指示,亦應當當下清楚明白地了悟,此種進步並無任何目的或貪執。

      簡要言之,一切的財富、光榮、名譽、錦衣美食以及修持經驗,均可能引起我們的攀緣與執著,如果這種妄念興起之時,我們應當安坐於座上呼出濁氣二次,觀想妄念隨著濁氣而排出,如同排除貪、嗔、痴,並自我提醒:宛如蜉蝣似的成就,是短暫而無實質的。
  在過去世時,佛陀出現於印度,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大轉法輪於各地,而成就數千阿羅漢,使他們得以證悟。這些證悟者有的可飛行於天空,並具有各種不可思議的能力。而現在這類的奇跡,已不復再見,僅留奇跡出現的地名。後來,佛法傳入、奠基、並弘揚於西藏,成就了無數的大聖者,他們亦復四出弘傳佛陀的教誨,而今這些成就者,均已往其他的剎土,無一遺留於世間。記取這個事實,我們應當了知無論得到何種的成就,這期間均無本質可得。我們切不可貪求世間的事業,而生起執著,應當避免攀緣。
  我們於日常的修行或睡夢之中,可能屢屢遭逢厲鬼及魔障等惡業的強烈影響,若這些現象發生的時候,我們絕對不可以希圖殲滅此種有害的厲鬼(即使在睡夢之中也是如此),而應當視他們為過去世的父母。他們曾養育我們,而現在竟欲妨害、傷害我們,他們之所以如此,必然是我們過去世所造惡業的結果。我們更應該進一步了知,這種損害我們的惡業力量,他們本身也為他們過去世的惡業所支配,作此害,無非是為自己來世種惡因。作如是的觀察,大悲心乃隨之而升起。
  若這些魔類決心為害,我們應視之為清除無明的逆增上緣。任何的障礙、身體的痛苦、心靈的折磨,都可轉換為修行的方便,也就是將這些障礙,視之為上師智慧的示現。當我們做如是修持時,惡業自然清淨而痛苦也隨之消除。隨之如此覺照,這些惡業力量就不能成為傷害;反之,若視之為敵對,而想要摧毀他們,則會自招增加煩惱。
  近幾年來,許多人因為雜念妄想而引起各種不正常的障礙,這實在是自身潛在意識的作用。行者不應以此為外來的困境,而應當了知這是上師的賜予,作為修持過程中的增上因緣,如此更應專心祈請上師,而對於所有魔類生起廣大的悲心。如果能如此的話,魔障就不會興起。
  若遇外力的干擾,則應探究其來源,追究這些障礙本身是否有其具體的實質,是不是可以用手掌握或用棒擊打?如果是如此,則追究他們安住在何處?源於何處?以及從何因緣生起?以此心意,我們應當專心持誦蓮花生大士心咒,併發願:“願諸魔類,得依蓮花生大士大慈悲心,而親遇蓮師的善法;願他們不致自損損他;願菩提心深入他們的心中。”
  如此的大悲心融攝諸魔的心念、我的心及蓮師的清淨心三者合而為一,其功德尤其廣大。如果能視一切外相為上師的智慧的示現,那麼“障礙”這個名詞,也將自然消失。
  我們對任何橫逆,均須保持清淨的洞見,視一切的外相為圓滿清淨,勿使自心入於染污之中。我們必須以自身所處的地方,即為蓮師淨土銅色山的宮殿,而周圍的親戚朋友為勇父與空行,一切的音聲,都為無休止的蓮師咒音。坐時,觀想蓮師安坐於我的頭頂上,為我至誠的依怙。行走時,觀想蓮師以及他的剎土就在我的右肩上,對他環繞恭敬。
  又應進一步觀想,不僅銅色山為蓮師的宮殿,即使蓮師身上的每一個毛孔,均住有千千萬萬的蓮師宮殿以及其眷屬。飲食之前,觀想所有食物及飲料,變為甘露與白菩提,並供養第一份與安住於喉間的蓮師,而將其餘殘食當作是蓮師對我們的賜予,並藉此維持生命。如此,則可以消滅對美食的執著與貪欲。
  夜晚就寢之前,應觀想安坐於我頭頂上的蓮師,現在慢慢進入我頭中,逐漸下降至心輪,安坐於半透明發光之紅蓮花上,蓮花上的四朵花瓣微開,於是蓮師放出無量光,先照亮我全身及臥室,旋即又遍照至整個法界。當整個法界轉化成清淨光明之後,我即安住在寂靜純熟而不失覺知的清淨自性之中。
  入睡的一剎那,則所有法界光明融入自身,而我又融入清淨光明之中,再融入蓮師,這時蓮師已縮為一指大,融入光,再融入虛空。我隨之安住於此無盡無量空性光明的寂靜之中。我們必須了知:入睡與死亡的程序相似,此種修持方法,有助於我們臨終的修持。
  假若醒來,發覺自己在睡時並未進入這種虹光境界,則要誠懇祈禱蓮師賜予我們這種大覺的力量,再行入睡。假若妄想頻起擾人入睡,則應了知此種雜念無生起、無留住、也無休止。假如沒有干擾的妄念,則安住於自然的狀態之中。假若睡夢之時,於夢中則盡力了知這本來就是如幻之夢。
  清晨醒來,則觀想空間呈現蓮花生大士的皈依報淨土,圍繞著蓮師的空行與勇父,促我起身,時空中均充滿蓮師咒,以及超於世間的天樂。起身時則觀想我步入空行剎土,該處為所有勇父空行所居住,而我們自身也是金剛亥母,真實不虛,且從無始以來,便是如此。
  我們以至誠祈請蓮師“喇嘛千諾!喇嘛千諾!”棗即“上師了知一切!上師了知一切!”。蓮師本已安坐於我們心中的紅色蓮花,此時蓮花盛開,而蓮師出現,再度上升於我頭頂上。我們不停地祈求:“祈請我的心識隨順教法,祈請一切教法緣於正道,並祈請一切幻覺悉轉為智慧”。精進的修持直至我們心充滿蓮師的開示,而且行住坐臥之中,均不離於此。
  僅僅聽聞上師以及短暫的開示,不可能有成就。蓮師不僅是外在的形象,也必須與我覺悟的心完全融合,蓮師稱:“我不捨棄任何虔誠的弟子”,如果視蓮師為一有血有肉的凡夫,則修持進步所必須的恭敬心是很難興起。我們應當視蓮師為蓮花生大士永恆不變的智慧,出生白蓮花無所不知的智慧貫通三界,即使千萬有情同時向他祈禱,蓮師也必能夠分辨。
  須知信仰在修持過程中至為重要,如果我們一心至誠信仰蓮師,則一切事業均為蓮師所加持。隨時虔誠修行,其本身就是祈請。一切的思維,均是蓮花生大士,自然地隨之而生起這種信仰心自會關照一切。一切色身均成為蓮師,一切的音聲都是祈請,一切變化的心意,均是一切自然解脫。
  此為極殊勝的上師相應法,且視上師為不可分別的法、報、化三身。此修法之完成無須依賴修持次第、閉黑關、證空性、以及持氣進入中脈。藉此修持,所有其他修法均可融入此專一的修持中,就如渣華葛山巴等大聖者所為,日夜一心修持,經年累月不斷,亦不知飢渴。
  以此信仰心棄絕此生的各種誘惑,而不迷惑於世間行,了知因果,而不做惡業,一切尋求的執著自然消失,行者就不會偏離無上佛道,視一切示現為本尊的音聲及大樂,行者就不會誤入凡夫的念頭。視一切事物為上師所示觀,並真誠地相信,行者就不會誤入邪見。在此情況下,出離及杜絕妄念將自然升起,摒棄一切讓它自動消失。上座下座無分別,絕對的自性及智慧觀照,則自然明現。
  我們應不斷地修持清淨心,使我們能直接地觀照到一切法界與眾生本來就是清淨與圓滿,而更進一步,無論因外境而起的念頭或過去深植於內心的經驗,我們必須了知其本質並無實有,而自然解脫。我們切莫追憶過去的心念,並沈迷於此種憶念之中,若是興起妄念即行覺察而斷絕。如不予以斷治,則一切成功勝利、敵人、財富經營,或任何世間成就的沈迷,將產生無止盡的煩惱,一如微風吹過湖面,漣漪不絕。
    若任自己沈迷於貪、嗔、痴、嫉的憶想當中,那無異是使自己沈浸妄想之中。正因對此一切情境的執著,眾業隨造作生起,而痛苦隨之而來。雜念來時,僅察覺它的興起,並同時了知它無來處、無住處、無去處、也無蛛絲馬跡可尋,一如燕過晴空,飛影自逝,依此思維,念頭來時,則放之於絕對無邊的境界。念頭不來,則隨順自然無念。
  簡而言之,
      第一、無論任何的行為,都不可脫離對蓮華生大士的觀想,如此,則可獲益無邊。再者,所有的功德必須發心回向於一切眾生。此利他的念頭為發展寶貴菩提心的先決條件及基本的前行。
  第二點,於正行時,我們的一舉一動,均須啓發為真實體性的證悟,而心必須專注於此種修法。假若初學者修此證悟較為困難,或甚至不可能時,則應專心一志於觀想蓮華生大士,以免心滲入任何的妄念。
  第三點,也就是最後回向,將所有修持以及其功德,發心回向於一切眾生。以上即大乘佛法的三大特點:前行,避免修持過患而偏離;正行,依此修持可得果;以及結行或回向,保任無限的增上利益。
  我們能發揮憶念上師的心意能力,則修持上師瑜伽就沒有大的困難。如果未能適當修心,不能精進修持大乘的根本心要,而妄想進修大圓滿,將毫無成果。大圓滿見,至為高超,而我們此時的境界則極低。猶如兩三歲小孩的經驗、才能與悟性,不能與二十歲的成年人相比。若終身謹記蓮師的教誨,蓮師不會放棄我們,且將不斷加持我們逐步發展成熟的修持。如欲保證蓮師常憶念我們,則必須經常修持,如果幻想數月或一年的修持即可成就,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必須從此時開始直至最後一息努力精進,此種精進非常重要,因我們於恐懼及面臨死亡的剎那,所能依持的就是信念及信心。並時時自念,臨終時也應當憶之所有蓮師的教誨,並且使之牢牢記得。死亡時實在是很難如法修持,除非是在生前經常修習。
  修法者應能面對任何外緣,不因順境而喜,也不因逆境而悲傷。不執著期望與迷惑,而謹慎地依止蓮師。歡樂與悲傷、高興與憂愁皆無自性,均可成為我們修持的助緣或逆緣。而所有經驗均是對修行者真誠的考驗,此即上師瑜伽的真實本質,也是其主要的修持,若能循此途徑努力精進,此即為唯一甚深的教法。
  而關於生起次第的精密觀想方法應有四種,是四種配合清淨“四生”之過程。四生,即卵生、胎生、濕生及化生。此上師瑜伽,具有此四種精要,卻無此等的繁瑣;其他方面生起次第的修行,亦均包含於上師瑜伽之中,而不必分別研討。此為“清楚相”,即是清楚觀想本尊;“清淨觀”即是了知本尊各相的表義,例如,一頭表絕對與統一,兩臂表方便與智慧;“堅固的佛慢”表堅固不拔的信心,從根本以來即是本尊等。
  諺語說:“如能生動而清楚地觀想根本上師,為時雖然只有一剎那,其獲益遠勝過十萬倍於觀想其他本尊”。這上師瑜伽也是圓滿次第的基本,圓滿次第具有六種成就法:拙火或靈熱,為成就根本;幻化為成就的基礎;夢修反映成就的進度;光明為成就的本質;中陰為修證的延續; 遷識或頗瓦則允准行者中途銜接道果。這六種修持法,必須發軔於上師瑜伽:拙與幻化身的修持契合,與上師金剛不壞身二相應;夢修與光明則契合上師金剛語的相應;中陰與頗瓦則與上師金剛意相應。所以上師瑜伽為圓滿次第的基礎,亦為圓滿次第修持的心要。
  發心證悟甚深的圓妙智慧的行者,應如諺語說:“應當了知證悟本具的智慧,實為上師加持的道果,任何其他方法均不足持”。又說:“任何行者欲開拓超越世間聰明的智慧,而不祈求上師者,一如在崖洞之內,卻要觀察旭日太陽的燦耀一般,絕對不會明白外境與內心是本來如一的”。
  上師瑜伽即為實踐一切事物本來面目的究竟法門,為一切本來面目的核心,核心乃伏藏的本質,雖不外顯,卻存在於一切。縱然生起、圓滿、及大圓滿次第的教法無數,它們均攝納於上師瑜伽。上師瑜伽宛如連鎖,所有教法均淵源於此。
  此修法易於進行,無入魔的危險,且能直入高超的成就。一如高科技的機器,於一小時內,完成相等於數千工人的工作,此法集納所有其他教法於內,了無遺漏。上師相應為增進修持、排除障礙的主要方法,可謂“一即是一切”的法門,上師相應法,雖名為加行的一部分,而實際上為一切修持的核心。無論寧瑪、薩迦、噶舉或格魯各派均以上師相應為修持佛法的基礎。
  在薩迦傳承之中,我們可發現著名的“道果”,即道與果同時修持的教法。行者必須修持上師瑜伽的甚深精華,其中行者將接受上師身語意的灌頂與加持,繼而觀想上師。口授傳承亦以熱烈虔誠心來接受,修法若無專注虔誠心,就猶如無頭的行屍一般。
  而任何支派,若不能視上師與佛陀無二無別而修持,欠缺虔誠心的話,均不可能引發內心的經驗與證悟。偉大的噶當派大成就聖者嘉喜顧珠唐美,不修習其他法門,而僅專注觀想其師阿底峽尊者與佛陀無二,並終身以身語意來供養。於舉世著名的噶當巴傳承的“修心七要”中,第一步就是上師瑜伽。所有寧瑪派的教傳、口傳、岩傳也是如此,並無一修法可以不藉由上師瑜伽來建立的。
  上師瑜伽,不同於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是可以於任何時間來修持的。如修習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對於坐姿、語、意等緒要點,每一樣均需注意。修習生起次第中的閉關,全日必須按時修習四座,必須安排壇城以及水、花、香等外供養及紅、白菩提等內供養。然而上師瑜伽卻可以於任何時間任何環境下修持,且可完成所有生起次第之所需。
  圓滿次第的修持,拙火、寶瓶氣以及閉氣等氣功修習,均有阻礙以及偏差的危險,特別是心氣緊張,都能導致心理的障礙。上師瑜伽修習,便無此種危險,而過程中,各種能量均會自動契入中脈。如吃飯充飢一般,上師瑜伽能闡發我們的俱生智慧。行住坐臥中均應時時祈請上師:“上師了知一切!請您慈悲眷顧”。時時持此虔誠的心,則易得上師加持。跟隨上師而一心專注修行,則能時時警策我們身語意的諸業而明白取捨之道。
  由上可了知,我們應當堅定地去避免惡業,即使在夢中也不可不如此。同時,須即使微小的善業,也可達到不可思議的進步。若不依此而行,我們將有順從不良壞習氣、惡業的傾向,以至於背棄了善道。
  我們必須建立“覺照之心”之習慣,於二六時中均可了知我們的所為所行。如作惡業便思維:“上師萬般叮囑,我仍不能避免惡業,在他面前我將自覺慚愧;而所有勇父空行均將因此對我失望。”立即衷心懺悔,生起金剛意志,此後只作善業。若能累積一日的善行,則可藉下列三點來加強。前行或發菩提心(即為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正行或體解空性(增長專一瑜伽);後行,由我修持而來的一切福德、功德,均回向於眾生父母使他們迅速得到解脫。
  由以上幾點看來,“覺照之心”與“自省”實為內在上師與真正的根本上師。如果永久維持此“覺照之心”與“自省”,則累積善業,則消除惡業將易如反掌。
  上師瑜伽,為八萬四千法門的主體,甚深廣大無與倫比,所有有此幸運的弟子,應當衷心珍視此種修持。即使高年至於八十歲,仍應效仿巴祖仁波切一般,每日早晨無間斷地修持以生起虔敬之心。蔣揚欽哲旺波則對八大成就,具有徹底之瞭解,他不僅有此修行而且成就全部的修法,雖然如此,蔣揚的主要修法則為龍欽心髓的上師瑜伽。蔣揚認為上師相應法容易實踐而心要甚深,因而全力傳授予他的弟子。
  大圓滿中有‘徹卻’(立斷)及‘妥噶’(頓超)等高深的教法,但是因為極為高深,所以妄加學習則猶如以固體食物餵食嬰兒,有害無益。如果我們勉強修習此等高深之法,實在浪費時間。如果藉由真實虔敬修習上師相應法的加持,大圓滿的實現就一如晨曦一般,自我們內心深處升起,“徹卻”與“妥噶”的修法,亦可在我們的內心中發端。
  莫以為上師相應法簡短,而視之為低層次的教法,只是如同上師賜予一口食物而已。實際上,這不二法門實為一切法門的根本。無垢光尊者曾說:“此上師相應法,開啓主要的虛空岩藏”。此說來自無垢光尊者的廣義體認。如果我們相信這位聖者的話,我們亦應相信上師相應法,如果無此,任何甚深教法均屬徒勞。如果能專心修持此法,而不視之為低層次教法,則極高的體悟將自然出現。
   上師相應法被視之為“外修持”,但此並非貶損之詞。例如,語、意即依身之“外相”而成立,無此外相的任何修習,途中的進展均將受到阻礙。所以上師相應法,實在包括全部的修持道階。近年來修法者均好追求較高的修法,這些人應牢牢記住,最偉大的傳法者、教授者及成就者,都以此法為主要的修法。
  如修生起次第,我們必須觀想清楚,必須熟記咒輪,且必須對“我即本尊”有堅固不拔的信心。再者,我們必須熟習不同方式的背誦憶念,前行、正行及結行,我們必須經年累月持續行之,並累積數萬遍,才能見到修持的成果。我們必須長期修持,如果修持不如法,且有危險。上師相應法則不同,如果專心虔敬地修持,蓮師的慈悲與智慧,將極易引導我們達到絕對的解脫。
  蓮師本人傳出此上師相應法時,如龍欽心髓中之所授記:“自中脈的越量宮內,上師唄瑪陀欽遮江傳出此勝法,以授記賦予眾生,以之作為加持。”中脈的越量宮,即是當體自心光明,“唄瑪陀欽遮”意指“骨曼蓮花生大士”。蓮花乃蓮師的名號,而他所戴之骨曼,代表所有妄念的死亡以及徹底覺悟的勝利。法本中此段亦指無垢光尊者的內在解脫變為蓮師的內在解脫。
  我們要瞭解,龍欽心髓的授記清晰顯示:任何有情眾生,如果能與此教法修持關聯者(特別指上師相應法)均將進入銅色吉祥山的清淨剎土。
    我們應當堅定相信並專心修持,如依此修持而無相應(比如一年之內),我們不必氣餒失望,亦無須受制於懷疑念頭,米勒日巴尊者曾說:“不可祈求即刻解脫,而應終其一生修持。”
  我們如能下定決心:“我一心修持,直至此身葬入墳墓”,所有修持過程中的經驗與證悟,自然會現起。否則,無耐心地短暫修持,不可能引出證悟的經驗。諺語即說:“除非持續修持,殊勝的法是不會到來的”!

0 Comments

覺察心修法    頂果欽哲仁波切

9/15/2015

0 Comments

 
Picture
佛陀開示的全部重點,就是要讓我們主宰自己的心。如果我們能夠主宰自己的心,就能夠主宰我們的身體和語言。如此我們和他人的痛苦就得以結束。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充滿負面情緒,就算我們身體的行為和我們所說出來的話語多麼完美,我們已經遠離了正道。

      要主宰自己的心,需要隨時意識到自己所有的意念和行為,不斷反復地檢查自己的心,負面意念一旦升起,即用適當的方式來對治。當正面的意念升起,則以回向來加強所帶來的利益,希望所有眾生都能夠達到究竟證悟。如果我們能夠在平靜和內省的修行中,保持恆常的覺察,逐漸地,就算是在一般活動和干擾之中,我們也能夠保持對智慧的認識。所以說覺察心是脫離輪回中一切煩惱的基礎和解藥。    (頂果欽哲仁波切)



0 Comments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