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你...想我嗎? 前世因缘,此生再見!

5/29/2016

0 Comments

 
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經典,逐漸而滅。”如果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由此可見《楞嚴經》之重要性。《楞嚴經》的全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或簡稱為《大佛頂首楞嚴經》,佛說該經的直接因緣為,阿難化緣時,遭摩登伽女之母以咒攝入淫室,戒體快要被毀壞時,佛陀令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前往救護阿難,將阿難與摩登伽女帶回。阿難自恨道力未全,請佛宣說奢摩他、三摩提、禪那等諸佛如來得成菩提之最初方便。由此可見,摩登伽女是理解《楞嚴經》心要的關鍵性人物之一。
在《摩登伽女的啓示》一文的第一部分中,我們講述了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這則故事給我們如下八個啓示。

*男女之情,皆有前世因緣 

佛陀告知諸比丘,摩登伽女對阿難一見鍾情,死心塌地,單從現世因果來講,摩登伽女是瘋子,阿難是傻子,看起來毫無道理。但從三世因果來說,確是合情合理的。佛陀以其神通了知,摩登伽女在以前五百世中都是阿難的妻子,而且每一世都相敬如賓,互敬互重。更有趣的是他們倆都是好的佛教徒。所以今世一見鍾情,非常親切,顯得與眾不同,難分難解。

佛陀在告誡人們人身難得時說,"吾從無數劫,往來生死道,捨身復受身,不離胞胎法。計我所經歷,記一不記餘。純作白狗身,積骨億須彌。以利針地種,無不值我體,何況雜色狗?其數不可量。"儘管人生難得,但三大阿僧祇劫中,做人的機會也不少,我們在座的大家曾經不知做了多少次人家的媳婦、丈夫、兄弟與姐妹。今生若有緣相見,自然感到份外親切。首先見到的可能又成就了另一段夫妻因緣。因此俗話說得好,"十年修得同舟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因此今生最終能成眷屬,實在不容易,理應珍惜。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一個啓示。

但人這一輩子,有機緣見到前世親人、甚至是多世夫妻的機會應該不會太少,所以不少人見到某些人時有相見恨晚之感覺,道理就在於此!有些人可能在今生今世會遇到很多前世有緣份之人,但作為一個有教養之文明人,總不能見一個愛一個,以免造孽。否則今世會煩惱無窮,苦海無邊,來世還要受苦,實在是不聰明之極!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二個啓示。

也許有人會問,今生為人,若遇不到有緣之人,那會怎樣?若遇不到有緣之人,也許會獨身、或者出家,所以當今獨身之人也不少,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若無緣,即使勉強結成眷屬,在一般情況下,婚姻也不會快樂。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三個啓示。

如何才能化解這種不愉快的結局呢?對婚姻不圓滿的夫妻來說,兩方首先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勇敢地面對存在的問題,傾心相談,然後雙方都要加倍努力,珍惜、關心、尊重對方,兩方不融洽的關係就一定能得到改善。其次對於那些仍然沒有找到理想對象的人來說,若想盡早結束獨身的生涯,就要廣結善緣。餵麻雀的故事最能說明這一問題。

唐朝時弟兄兩一起出家,師兄老實木訥,不會講法,但講法時聽眾很多;而師弟自幼聰明好學,精通經教,善於說話,但講法時無人來聽他講法。師弟感到非常迷茫。於是便去問一位有道高僧。這位高僧開導他說,"聽你師兄講法的人多,那是因為他前世結了很多善緣;聽你講法的人少,那是因為你前世結的善緣少。"這位師弟請教說,"那麼,今世怎樣才能多結善緣呢?"高僧說,"若要快,從現在開始,你每天多餵麻雀就可以了。"聽了高僧的開導,師弟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堅持餵麻雀。二十年後,師弟再次升座講法,有幾千人來來聽他講法,而且都是年青人,二十歲左右。高僧開導說,"這些年青人都是你餵過的麻雀轉世投胎而來,所以來護你的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無緣,只要今世廣結善緣,就一定能遇到有緣人,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四個啓示。

*愛欲為生死之根本 

在八萬四千種煩惱中,以貪瞋痴為其首,稱之為三毒;在三毒中,而貪欲又為三毒之首,而貪欲中愛欲最難斷!當我們接解事物時,由於人類無始以來的無明,一念妄動而產生三種感受:喜歡、不喜歡和捨受。當我們喜歡一件事物時,接下來的一種思維就是想據為己有,貪心自然而產生。貪心生起之後,我們本來清淨之心就被貪污染而成為貪心,自利之心隨之而產生了。這使得一個人的思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們的思維再也無法客觀了,而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私利為半徑劃圓。我們為自己築起了一道牆,牆內是對他有益的事或話,牆外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現實的世界。由於我們的心受到貪的污染,這對我們觀點的形成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它制約我們的視野,制約了我們自由觀察客觀世界的能力,我們眼中的世界從此再也不是客觀世界的全部,而是局部,並且帶有強烈的個人意義色彩。我們本能地希望看到或聽到牆內對我們有利的事或人,我們無視牆外和我們無關或對我們無益的客觀世界。所以說,這時我們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再也不是世界的全部,而是局部,即牆內的世界,而對牆外廣闊的空間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時我們真的成了井底之蛙,看問題時非常片面。若是色迷心竅,往往使人迷失心智,走向極端,做出非常荒唐之事。莊子試妻的故事最能說明這一點。

有一天,莊子在山上遇到一名女子,蹲在新墳前,拚命搖扇,好像要把墳上濕漉漉的土煽乾。莊子不解她的用意,便開口問她。她表示,墳中葬的是他丈夫,丈夫臨終遺言,要等墳上土乾後,她才可以改嫁。她等不及了,於是猛煽墳土,讓它快乾,好追尋第二春。

莊子想到世間居然有此薄情的女子,感嘆不已。繼而想到,自己的妻子會不會也這樣呢?疑心病起,便想試探。莊子的太太姓田,我們稱她田女士吧。夫妻平日感情甚篤,莊子為考驗他妻子的忠貞,決定裝死試探。聽說莊子急病而亡,包括親友等四方人士,許多人前來弔唁,其中來自楚國的王孫,長得英俊瀟灑,位尊多金,他見田女士新寡,楚楚可憐,便追求她。田女士不堪誘惑,愛上王孫。當晚,酒酣耳熱之際,王孫突然心臟病發,命在旦夕。田女士嚇得驚慌失措,急問王孫如何是好,王孫忍著痛楚,告訴田女士,要用死屍的腦漿才能起死回生。 死屍到哪找,總不能去掘墓吧?田女士轉念一想,丈夫不是剛死嗎?現成屍體,不用白不用,從前的夫妻恩義,此時早已拋諸腦後,她竟然拿著斧頭,劈開丈夫的棺木,準備取出他的腦漿做藥。不料劈開棺木,莊子居然復活。田女士羞愧得無地自容,自縊身亡。 

同樣,摩登伽女見到阿難後,便如同吃了迷魂藥。為了嫁給阿難,不惜把自己心愛的頭髮都剃掉。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為情所苦,做出很多傻事,甚至心甘情願地結束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見,愛欲能讓人滯迷到何等的程度!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五個啓示。
佛陀因此告誡阿難:"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迷戀愛欲不僅給今生帶來無限的苦惱,而且又有來世報。《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脫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由此可見,愛欲是痛苦、生死之根本。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六個啓示。

*不淨觀為對治愛欲的法門 
​

《華嚴經》云:"菩薩若離女色,即得親近諸善知識,復令眾生因此離欲,皆住最勝解脫法門。"《佛說四十二章經》亦云:"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由此可見,遠離愛欲是修道之前提。 

佛陀教導很多去除愛欲的方法,最著名的是"不淨觀"。若能善用不淨觀,有染著的愛欲就會消滅。 不淨觀(不淨想)為五停心觀之一,即觀想自他肉體之骯臟、齷齪,以對治貪欲煩惱之觀法。人的屍體隨時間而變化為醜惡之形狀,故在諸經典中皆舉有多種不淨之觀屍法,以治貪欲之心,今列舉如下:(一)據《禪法要解》卷上載,若淫欲多者,應修習二種不淨觀。即:(1)觀死屍臭爛不淨,取此不淨之相,至閑靜處以自觀不淨。(2)雖眼不見死屍,然從師受法而憶想分別,自觀身中充滿發、毛、涕、淚、汗、垢、痰、耠等三十六種不淨物。

同書又舉出修習不淨觀能對治眾生對於色、形容、威儀、言聲、細滑、人相等六種慾望之執著,且將不淨分為厭惡之不淨與非厭惡之不淨二種。對於執著前五種慾望者,令觀厭惡之不淨;對於執著人相者,則令觀白骨人相。又觀死屍為不壞,能斷除威儀、言聲二種慾望,觀死屍為已壞,則悉斷六種慾望。

(二)據《大毘婆沙論》卷四十所舉,隨觀行者之意樂,而有樂略、樂廣、樂廣略三種之別。又於此三種觀法之過程中,各明示初習業位、已熟修位、超作意位等三位,及其觀行之次第。舉樂略觀為例,即:
(1)先往冢間觀察死屍之青瘀等相,復以勝解力移屬自身,即觀想自身青瘀乃至骨鎖,於骨鎖中,次第觀想足骨、腿骨、脛骨、膝骨、髀骨、臗骨、腰骨、脊骨、脅骨、髆骨、臂骨、肘骨、腕骨、手骨、肩骨、項骨、頷骨、齒骨、髑髏等,凡此種種,一切皆稱初習業位。
(2)於骨鎖中,先觀足骨、腿骨等,乃至後觀髑髏,復於其中除半觀半,復除一分,唯觀一分,凡此種種,一切皆稱已熟修位。
(3)以勝解力觀察如此之不淨相,遂繫念於眉間,湛然而住,復轉此念入身念住,輾轉乃至入法念住,凡此種種,一切皆稱超作意位。

(三)據《俱舍論》卷二十二載,修不淨觀可對治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等四種貪。即:(1)緣青瘀等之相以修不淨觀,可對治顯色之貪。(2)緣死屍被鳥獸所食等之相以修不淨觀,可對治形色之貪。(3)緣蟲蛆等之相以修不淨觀,可對治妙觸之貪。(4)緣死屍不動等之相以修不淨觀,可治供奉之貪。此外,若緣骨鎖以修不淨觀,則因骨鎖中無四貪之境,故能對治上述之四貪。

當摩登伽女迷戀上阿難後,佛陀善巧方便,運用的就是不淨觀,循循善誘,使得摩登伽女觀察到原來阿難的身體一樣這麼髒,那還有甚麼可以愛的?從此愛念、貪念都消除了,頓然開悟,真的出了家,證了初果。由此可見,愛欲對人的生心確實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也不是不可以克服,不淨觀是對治貪愛的法寶。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七個啓示。

*聞思修並重 

般若由修而得,修由思得,思由聞得,由聞、思、修入三摩地,而得到現證三摩地,是真正的智慧。所以歸根結底,智慧由多聞來,欲得智慧,就要多多聽聞,看經、研究、聽講經、聽開示,所以說:"修聞增(長)智慧"。
聞思修是修學佛法的程序。不聽聞佛法而盲修瞎練,修如盲人提瞎馬,半夜臨深池,是非常危險的,又如人生病後,不看說明書或不聽醫生勸告而亂吃藥,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非常危險,所以聽聞佛法很重要。思的重要性有二。其一聽聞佛法後,必須思考,看看所聽聞的法是否是正真的佛法。其二,看看聽聞的佛法是否適合自己的修行。猶如人生病後,看了說明書後,思考一下藥是否對症。修是最重要的,因為猶如病人生病後只看說明書而不服藥,病永遠也無法好。同樣,聽聞的佛法再多,若無實踐,仍無法深受法益。阿難尊者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阿難雖然多聞,但是遇到摩登伽女,仍不能免脫摩登伽女之難。故《楞嚴經》四卷云:“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祇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瞭,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又曰:“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當然,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並非證明我們不應該多聞,而是聞的成分過多,修證的成分不足。若多聞是病,佛就不應該說法了。所以我們應該有所認識,真正的智慧,並非只是聽一聽即可的。不聽聞而要想得到智慧,恐怕是沒有那回事的。龍樹菩薩說:井里有水,若我們拿根繩子吊了水桶放下去即可汲出水來;就好比我們現在必須假借水管馬達,方可抽出地下水,否則即使乾渴而死,地下有水,我們仍是吃不到,所以我們不能說只要有水就好,其它東西是無用的。

千經萬論,沒有說過不需要經過聽聞即可開悟的。我們現在的毛病,是聽而不修。每部經都是教人修行。譬如《阿彌陀經》,即開示我們念佛法門。由於我們不照著去做,以致於聽與修,變成了兩回事。由此可見,聞思修三位一體才是去除我們心靈上塵垢的重要法寶。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八個啓示。
​

出處:大圓滿龍欽寧 提秋央珠扎仁波切
Picture
0 Comments

你能正確區分愛與貪嗎?

5/28/2016

0 Comments

 
慈是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快樂及樂因,悲是希望眾生離開苦及苦因。
慈在佛教中有特殊的意義。有時我們會把慈和貪混淆起,這是因為我們有慈和貪時,都是把有情看作是悅意的。但是在我們這一方面產生慈心和貪心是非常不同的。貪是有許多條件的,我們有貪時,希望別人快樂是因為他們對我們好、是自己的親戚、他們長得漂亮、使我們高興、給我們禮物或贊成自己的意見等等,一旦他們不同意我們的意見、不幫助我們或給我們禮物,我們就不再喜愛他們,並且不會希望他們得到快樂。
然而,慈心就不依賴於這些條件,我們有慈心時,希望別人快樂只是因為他們是有情,僅此而已。我們產生貪著時,覺得某人非常好,但是這種感受是非常不穩固的,它很容易消失,因此,我們看到一些人第一年相愛,第二年就離婚。在美國離婚是一個大問題,它造成了很多苦,而其根源是在於貪欲。慈心是以平等看待一切有情的平等捨為基礎的,所以我們在修習慈悲時不能跳過平等捨。
我們在產生希望他人得到快樂及樂因的想法時,應當瞭解快樂有不同的層次。我們自然願眾生得到衣、食、住、行以及家庭方面的快樂,希望他們所住的地方沒有戰爭和污染,但是,我們還希望他們得到超出生活舒適之外的快樂,我們希望他們遇到佛法和師長、具備修法的順緣,心中產生證悟並且獲得解脫和成佛,因為修學佛法所帶來的快樂是穩固的,它是不會消失的。
我們在修慈無量時(與其它三個無量心一樣依循四個步驟)憶念各種各樣的有情,想他們都擁有各種快樂以及快樂之因該有多好!然後,我們想但願他們具有快樂,這樣使願望更為強烈。接著,我們想:我要使有情具足快樂,自己也參與到此事之中,自己發起了承諾。然後我們祈請師長三寶加被自己克服局限,而使此事能夠發生。
同樣,修習這一點的關鍵是要思惟不同的個人,使之更為具體化。我們這樣反復地修持後,內心就會發生改變。大家在修持時,不是每次都能產生強烈感受的,有時候內心就象一塊岩石,幾乎沒有甚麼反應。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我們下一次仍然重復地修習,並且懺悔業障、積聚福德,這樣以後修時就會產生體驗。
悲在佛教中也有特殊的含義,它是希望有情離開苦及苦因。所以在這裡,我們思惟眾生的各種苦:身苦、心苦、家庭、健康、工作以及感情上的苦,想象眾生能離開這些苦該有多好!但是最大的問題是眾生受苦因的控制:身心為煩惱和業所主宰,所以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擺脫煩惱、業、習氣和我愛執。我們在修的時候,可以慢慢地思惟一切六道種種的苦以及這些苦的因,並且希望眾生能夠擺脫這些。修悲無量同樣可以依照四個步驟,想:“一切有情能離開苦及苦因該有多好!願他們離開苦及苦因!我要使他離苦及苦因!祈請師長三寶加被我能這樣做!”
我們在幫助別人時容易產生我慢,覺得自己了不起、有學問,是一個有悲憫的大菩薩,而別的有情則很愚蠢、煩惱很多,自己要使他們的生活走上正常的軌道,並且,我們也會貪著別人的回報,希望他們記得自己的恩惠、感謝稱贊自己、幫助自己、給自己禮物,這些是需要避免的。
經書里講到腳踩到刺上、手幫助把刺拔出的例子,手不會對腳說:“我很有悲心、很了不起,你真愚蠢,居然又踩到了刺上!這次我幫你把刺拔出來,以後你要當心,並且不要忘記你欠了我的情。”手不會這樣做,它只是拔出刺把腳治好,而就此了事。手能夠這樣做,是因為手足是一體,所以兩者互相幫助時不會自以為是。同樣,如果我們把自己和其它有情看作是同屬於一個生命體,我們幫助他們時就不會有期望。痛苦會損傷有情,所以不管是誰的苦都應該去除;快樂是美好的,所以不管是誰都應該給予。
摘自《大乘精髓與日常實踐》
Picture
0 Comments

佛教的最大不幸與悲哀   多識仁波切

5/11/2016

0 Comments

 
​佛教經典雖古老,但都是用當時最通俗的語言寫成的。
漢文經典的艱深難懂,不是佛教教義的問題,而是語言文字的問題。古人翻譯佛經也是用當時通行的語文翻譯的,經過一千多年到兩千年,社會上使用的語言文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佛經仍然保持古文的形式,逐步與社會脫節,變成了艱深難懂的歷史古董。三藏經典變成了塵封在寺廟藏經閣內接受信徒朝拜的聖物,失去了思想行為教科書的作用。佛教的智慧也在文人們的一片空泛的讚揚聲中消失在故紙堆裡了。這是佛教的不幸和悲哀。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持教佛門善知識,用通俗的現代語文翻譯佛經、講解佛經,用現代人的習慣和思維方式解說佛教教義,使廣大群眾掌握佛教的思想武器,提高人類的思想道德和知識素質,是社會發展對佛教界提出的歷史使命。那些有頭腦的佛教界人士都對這一與時俱進的文化戰略歡欣鼓舞。
對佛教的社會化和通俗化只有兩種人反對:
一種是佛教內部的守舊勢力,他們不願意看到佛教與時俱進的發展,只想把佛教當做歷史博物館的展品,不想叫群眾掌握佛理,他們自己想充當一名歷史文物知識的擁有者、特殊的知識階層,與佛教一同進入歷史博物館;
另一種人就是看到佛經的“艱深難懂”,才有機可趁。對這類人來說,懂得佛理的人越少越好,這樣,他們才好開闢外道邪說、故弄玄虛、裝神弄鬼、欺騙群眾的假冒佛法市場。很顯然,這類人是魔波旬的子孫,想用假佛教代替真佛教。因為人民大眾不懂佛教,無法分辨是非和真假。一切打著佛教旗號的歪門邪道鑽大眾不懂佛法的空子,信口開河地宣傳假法,充當“法師”、“教主”、“轉世活佛”,野心勃勃地建立邪教組織,預謀以魔法代替佛法,以邪教代替佛教。
對邪教來說,面前最大的威脅莫過於科學和佛教。他們在不敢反對科學的情況下,就把佛教看成頭號敵人,咬牙切齒地反對佛教,赤裸地攻擊正法,不擇手段地誣衊佛教善知識,不一而足。
說什麼:“佛法成為世間科學,必使佛教法義淺化,與外道法便無大異。”
佛法分真俗二諦,其中“俗諦”就是世俗諦,“諦”是真實義,世俗諦就是世俗認可的真實性,如山河大地、房屋、人獸、飲食、衣服,都是世俗認定的存在,甚至,佛、法、僧、受苦、享樂、煩惱、慈悲等等,都是世俗知識中的真實存在。佛教解釋的世界和佛教所以存在的前提是世俗世界,佛教所教化的主要對像也是世俗之人,若全是聖賢佛菩薩,何必教化?因此,佛教的基礎就是世間。故龍樹在《中觀頌·觀四諦品》中說:
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若不知俗諦,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這裡非常清楚地說明:佛法分二諦義,若不懂世俗、勝義二諦,就不知佛法的真實義。在二諦中,世俗諦表事相,勝義諦表法性,二諦既非一、也非異。而勝義諦是依靠世俗諦建立起來的,沒有世俗諦,就沒有勝義諦,二諦是辯證的統一。
“二諦”是佛法最基本的知識,從反對世間科學這一點上就足以證明,那些假冒活佛的騙子連佛法的最基本的知識都不具備。
禪宗《壇經》敦煌本無相頌說:
佛法在世間,於世出世間,
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
這也說明了佛法不能離開世間法。世間法就是世間知識、世人認同的真理。因此,佛法不是“成為”世間科學,佛法的根本就是世間科學。
說什麼“佛法成為世間科學,必使佛法法義淺化,與外道法無大異。”使深刻的道理,變成淺顯易懂的道理,這是佛法度眾的方便手段,“淺化”怎麼會變成外道呢?難道解說的深淺就是內外道的劃分標準嗎?難道深奧的科學道理,經過通俗地解說就會變成迷信不成?還有這樣的荒誕邏輯?
彌勒在《經莊嚴論》中說,佛教與外道的區別是承認不承認“有為皆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四法印,難道深海是海,淺海就不是海了?真是可笑。
千方百計想把佛法與世間法進行隔離,變成空談無用的東西,使之自然消亡,這是反佛勢力的一慣主張。
Picture
0 Comments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