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一旦拜了這樣的上師,你將永無出頭之日

3/28/2017

0 Comments

 
根據吉美·林巴的說法,有四種上師我們應該避開。
第一,避開那種像木制磨輪的上師。
他們不斷地談論自己的家族、傳承、歷史、寺院等。木頭做的磨輪會發出很多聲音,可是磨不了甚麼東西,完成不了工作。
第二,避免行為類似井底之蛙的上師。
這些喇嘛,雖然沒有證悟功德,但是由於某些微少的業力,讓他們出生於良好的家庭,成為強大、具影響力,而且長相美貌的人。他們自認特別,當然,弟子也被教導成這麼想。因此他們也都贊美上師,塑造出一個完全不真實的美言圈子。當這種上師遇見其他功德更佳的上師時,不僅無法欣賞他人,還固執地自忖:“我比他好多了”。這種上師就像住在井底的青蛙,對著來自大湖的青蛙吹噓自己的家園有多大,完全無法想像大湖的廣闊。
第三,避開瘋狂嚮導。
有些上師略具佛法知識,也可能遇見過好的上師,他們甚至可能有些超自然的能力。他們據此而讓人們以為自己比真實的狀況還有辦法,因而造成他的力量更為強大。他們做出各種瘋狂的事情,展現一如狂人,睥視一切,認為自己已經超越世俗的罣礙與牽累。他們對利益眾生毫不關心,對行止是否傷害他人,或令人對佛法失去信心,也毫不在乎。有個瘋狂導師來帶領你的結果,就是如此。
第四,避免堅持要帶領你的盲目船長。
這種上師跟你一樣,還在前往證悟的法道上,但他可能比你更有某些知識與領悟的功德。如果弟子還在資糧道上,那麼找個在加行道上的上師是有道理的,否則上師無法知道如何讓弟子進步。可能有人會問:“我們不是應該視上師為佛嗎”?是的,一旦你認某人為上師,就無法回頭;但在你接受任何人為心靈上師之前,很重要的是要檢視對方是否有這些功德,否則,你們雙方都會像迷航於大海中一般。
Picture
壞上師的檢視清單
清新的芭蕉葉包了臭魚,葉子就會染上腥味;相同的,如果你追隨了非善知識,你就會養成不良善的習性;負面的習性是會傳染的。
下列是對上師的重要警覺徵象:
1.缺乏知識。
​2.對佛法、自己的上師或僧團缺乏虔敬心。
3.不具有活的傳承。
4.引導你遠離善的環境。
5.未調伏身、語、意。
6.驕傲而虛偽。
7.對人惡毒。
8.不具淨觀。
9.愛批判。
10.對食物、飲料、財物以及旅館房間極為挑剔。
11.不遵守佛教的毗奈耶與菩薩道的戒律,當然,也包含金剛乘的戒律。
12.雖然用字謙遜,但在所有的開示中都在贊美自己。
13.暗中貶低他人。
14.不畏懼惡行。
15.沒有寬恕的能力。
16.羞恥心薄弱。
17.教導不具對治作用的教法。
18.關心自身的利益。
19.對你謹守紀律修持佛法感到不悅。
現今,有許多喇嘛花費大量的時間,安排自己每周、每月、每年的開示日程,設計網頁,印制傳單及海報,並且製作紀念性的隨身碟及購物袋送人。然後,到了真正要開示的時候,大半時間都花在談論名人跟他的關係,吹噓自己前次的開示來了多少人等。最後,他們站在前排最中央,跟所有人在草地上進行大合照。如果金剛總持有凡人之身與凡人的情緒,看到這種景象,他絕對會羞愧地全身起雞皮疙瘩,而且悲傷地垂頭喪氣。
Picture
壞上師與其弟子的關聯
1.如果弟子與缺乏知識的上師在一起,即使他們並不積極參與上師無知的行止,也會變得呆滯無知。
2.如果上師易怒,弟子也會焦躁不安。
3.如果上師色慾熏心,弟子可能也會褲頭鬆弛。
4.如果上師犯有儲物症,愛囤積又吝嗇的話,弟子就會有超重的行李。
5.如果上師分心散亂,弟子就不會有警覺的功德。
​6.如果上師虛榮,弟子也會變成利己主義者。
7.如果上師驕慢,弟子就會有強大的門戶之見。
8.忌妒心重的上師,會製造出愛競爭的弟子。一如有毒的植物,要絕對避免。
9.沒有出離心的上師,會培養出貪愛此生的弟子。
10.只教導佛陀見地的概念,卻不藉此創造機緣來讓弟子有機會修持的上師,基本上就像製造一毛不拔的富人,連在自己身上享用財富都不會。
11.不學無術,卻又絕不承認“我不知道”的上師,會剝奪弟子獲得正確知識的權力,而且令其失去謙卑之品德。更有甚者,他們會塑造出一種缺乏安全感的環境。
12.對自己的上師與佛法不具虔敬心的上師,會讓弟子應得的加持如薄霧一般,消失無蹤。
13.如果上師過分放鬆,弟子的善行會逐漸退失,惡行也就愈有機會探頭。
14.如果上師不喜歡類似做供養的儀式,弟子也會失去做供養的傾向。
15.如果上師只教導例如禪定等單一的法門,弟子就會缺乏善巧方便的豐富性。
16.如果上師不敬重僧團,弟子也會不自覺地被整個不善的團體所影響。
17.如果上師不重視本尊修持,弟子的成就之門就會變得非常狹窄。
Picture
另外一些准則
那麼,我們怎麼區分好上師與壞上師?一個簡單的方法是:
1.避免那些世俗、拜金又虛榮的喇嘛:他們最喜歡把自己的名片塞在每個人的手中,卻又不敢參加公開儀式,深怕被安排的座位比別人低下。
2.避免那些到處炫耀高階喇嘛的認證信函,要別人知道他有多偉大的喇嘛,以及那些喜歡跟高階喇嘛及隨便甚麼名人合照,來讓弟子佩服的喇嘛。
​3.你也應該避開那些將別人的供養提供給自己龐大的家族來添置華宅,購買最時尚的汽車、最昂貴的手錶,卻鮮少供養三寶的喇嘛。讀者可能會懷疑,真的有這種上師嗎?不幸的是,他們真的存在,而且愈來愈多,許多都來自年輕的一代。其中許多人,連偽裝自己沒有這些習氣都不會,他們公開地在臉書及Instagram 網站上展示手上的勞力士表,炫耀他們的座車、亞曼尼襯衫,以及蒙古施主所捐獻的大疊大疊現鈔。
有些上師對弟子禮敬他們的方式,以及弟子供養何種供品極度地挑剔;有些上師心思詭異,很會隱匿自己的缺點,甚至連自己都不察覺;有些上師似乎會記仇,而且對自己的財物很自豪又貪著;有些上師缺乏解脫一切眾生的悲心;有些上師具攻擊性而且脾氣暴躁,常常一觸即發,易於被激怒。你最好避免親近這些上師,特別是初學者的話。因為一旦你接受了灌頂,就沒有退路了。這些上師可能是夠資格的導師,但他們的這種行為,很可能讓不好的事情很容易發生。
一旦你接受了灌頂,接受了某人作為上師之後,你就必須自忖:“這是我的投射。”直到你有能力及領悟力去理解這是你的投射之前,你的分別心會佔上風,你也不會有開放的淨觀。如果你無法接受上師就是自己的投射的話,你還是可以聽聞,還是可以在場,但你就不應該接受密續的教法。話雖如此,所有這些導致我們不應該去追隨某位上師的行為,對上等根器的弟子而言,可能反而是去追隨他最正確的理由。

尊者 吉美林巴 介紹
Picture
 仁增·吉美·林巴
​ 
'Jigs-med gling-pa,1729年-1798年,西藏寧瑪派伏藏師,他發現了著名伏藏龍欽心髓Longchen Nyingthig,大圓滿法教上師,被尊稱為持明者、無畏洲尊者。

吉美林巴一生未出家,由淨相獲得龍欽巴大師傳授匯集大圓滿三種心要的龍欽心髓傳承。許多教法由第一世多竹千仁波切寫下。

主要著作:《龍欽寧提》、《上師相應法》、《功德寶藏論》。 《通達舊續十萬珍寶之所詮遍布瞻部洲地域之莊嚴》、意伏藏《龍欽寧提典籍根本明示》等、結集及新作《普巴續經典》、《佛教一切道次功德珍寶藏本注》

0 Comments

從師的精神與態度

3/25/2017

0 Comments

 
       在藏傳佛教中,傳授的過程與師徒的關係之重要性往往比得上所傳的內容,但不幸地絕大部分現代的漢人只想學到所傳法的文字內容,傳授過程及傳法的恩師對他們來說完全無重要性。

        華人藏傳佛教圈子中少見真正敬師的弟子,很多人都是隨便去參加灌頂、皈依及傳法等法會,法會完了就連師父的名字也記不起,根本不知道敬師是修行的根本基礎。

       不少人,參加了皈依、傳法或灌頂等儀式後, 不把傳法的法師視為師父,這種態度與傳統背道而馳,亦不利於修持佛法。

       另外也有人單從書中學法,并不依止明師而求作傳統詮釋﹔在佛教近二千六百年歷史上,倒還未見有人可以靠看書而成就佛境的!不求師而自學,絕不是正確的成佛途徑。
​
Picture
0 Comments

打掃修持

3/25/2017

0 Comments

 
很多人誤以為藏傳佛教就叫做「密宗」,而且往往以為藏傳佛教只修持很玄秘的法門,這是一個大謬。

藏傳佛教并不一定是「密宗」。至於藏傳佛教所修持的是否必是玄秘莫測的詭異法門呢?則也不一定﹔藏傳佛教中固然有高深奧妙之法門,但也極重視一些最基本的細節。我們就來談一談格魯派所極重視之打掃清潔功夫。

格魯派的修行人(尤指僧眾)不論境界高低或學識地位,一律皆視日常每天之打掃為修持,力行不輟。在拉薩布達拉宮中,可以見到展示了一些禿毛掃帚,掃帚的木柄繫有黃絲帶,這些是歷代達賴喇嘛私人用作打掃的掃帚。由此可見,即使貴為宗座,他們仍然堅持每天親手打掃,乃至掃帚也被用得禿疏。

打掃修持源自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時代。當時有一位僧人叫「小路」(即十六或十八羅漢中的「注荼半托迦」,後世尊稱為「小路尊者」),天性極為愚鈍,長老教他念一句經,他背誦竟日也做不來,在記得上半句時忘了句尾,在背誦得句尾時,又忘了句頭,到最後連天天在不經意中聽到他背學的附近文盲也懂得背誦了,他還未背好!佛陀對他生起慈悲心,囑他為僧人抹鞋而由眾僧人同誦章句,直至他學懂了後,又囑他每天打掃庭園。在每日工作時,佛陀以他的神通力,令到剛掃完的地方頃刻又滿布落葉及垃圾等。如是者,小路天天打掃都掃不乾淨這小小的庭園。突然有一天,他的業障因著天天的打掃功夫而終於被淨化了,他突然心生疑問:「佛陀命我打掃『塵垢』,但到底是指外在的『塵』還是內心『塵』的呢?」,然後他頓然生出了証悟,隨口便誦出了三偈:

塵非土塵貪欲塵,塵名貪欲非土塵﹔智者永離是塵垢,是於教法不放逸。
塵非土塵淪恚塵,塵名淪恚非土塵﹔智者永離是塵垢,是於教法不放逸。
塵非土塵無明塵,塵名無明非土塵﹔智者永離是塵垢,是於教法不放逸。

  此偈文之意思是:佛陀教導我們去清潔的并非指外在的塵垢,而是指內心的貪欲、淪恨及無明,精進修持的智者必須永離這些貪淪痴之「塵垢」。

  在小路得此証悟後,佛陀便命他往比丘尼處開示。由於小路一向被人取笑為愚鈍,這事令尼眾以為佛陀隨便叫一個沒學問的人來教她們以敷衍她們之要求,便故意做了一個很高的法台而不設階梯,意欲令小路出丑及知難而退。小路尊者在見到這法座時,便以神通令手臂變長,把說法台壓了下來再坐上去,然後幻化多個身體在天上各方,大聲宣示:「佛陀教我這一偈,我用了三個月才參透,現在我來以七日七夜為你們解述!」。七天七夜後,尊者才把偈文解釋了一半,但卻有一萬二千人見道,多人即時証入羅漢道及大乘菩薩道等等。從此,小路尊者這位單以掃地而成悟的僧人便名聲遠播,最後他更成為了十六羅漢中之一員。

這是一個佛經中記述之歷史,影響至藏傳佛教人士之重視基本修行,打掃時會念誦上述偈文作為一種修行。
Picture
圖:北京 八大公園一處
攝:Yeshelhamo
0 Comments

拜見活佛,這些你一定要懂

3/20/2017

0 Comments

 
拜見活佛的禮節
​
藏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儀的民族,特別講究尊卑有序,如晚輩需要細心照料長輩,認真聽取長輩的意見等。對德高望重的活佛,更是要注重拜見的禮儀。
Picture
在拜見活佛的時候,首先在門外請示,徵得同意後方才入內,要脫帽脫鞋方能進入。進入活佛房間後,不能大聲喧嘩。先對活佛頂禮三拜,最後一拜結束時,一般活佛會摸頂祝福,然後才起身。接著獻上哈達,再敬獻其它禮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高舉過頭,活佛接過有時候會反掛在您的脖子上,有時候會收下,但切記不可直接將哈達掛在活佛脖子上。活佛讓坐的時候,一般要坐在地上,或者位置低於活佛座位的地方。坐姿要端正,身略前傾,以示恭敬,不能東倒西歪,更不能翹二郎腿。談話之時,也不能放聲大笑。當活佛說話的時候,盡量不要打斷,要靜心細聽,不能心不在焉。當活佛站起時,也要隨之起身,待活佛落座後,自己方能繼續坐下。當告別活佛的時候,不能馬上轉身背對活佛離去,應彎腰倒退數步,然後慢慢轉身離去。
與活佛在一起的時候,不能隨意碰觸活佛的身體,不能嘻嘻哈哈地和活佛勾肩搭背,不能亂摸活佛的頭。不能坐他的法座,動他的法器(例如護身符、念珠、鈴杵、法鼓等等),不要用他的日常生活用具。在聊天談話的時候,也不要吸煙。如果與活佛一起進餐,不要用自己使用過的筷子給活佛夾菜,最好用公共筷子。當活佛講話的時候,暫時不要進食,要傾聽活佛的講話。當與活佛一起出行的時候,注意不要走在活佛的前面,盡量不踩踏活佛的身影。總之,拜見活佛時要心存恭敬,不可放肆。
Picture
最恭敬的禮節:頂禮磕頭
在藏傳佛教中,頂禮磕頭算是最虔誠、恭敬的禮節了。我們可以經常在現實生活及影視片中,看見藏傳佛教信徒在寺院、佛塔前,不斷重復著五體投地的頂禮。甚至有些四川、青海等地方的藏民,從當地磕頭到拉薩朝聖,以五尺之軀丈量著到拉薩的大地。很多人覺得這是藏傳佛教特有的頂禮方式,其實不然。據說這種五體投地的頂禮方式最初見於佛陀講述的《華嚴經》,善財童子就是以這種頂禮來拜見五十三位善知識。但由於種種原因,漢傳佛教及南傳佛教並沒有繼承下來,所以我們只有在藏傳佛教信徒身上可以見到。
五體投地頂禮不但是最恭敬的禮節,也是藏傳佛教徒必修的一項功課,傳統上,必須完成最少十萬次頂禮。在寧瑪派中,如果行者沒有完成十萬次頂禮、十萬次曼達供等五項前行功課,上師不會傳授更深入的密續教法。在頂禮的動作規範方面,藏傳佛教也有獨特的要求和理解:雙掌合十置於心間,象徵慈悲和智慧的結合;雙拇指扣在掌心,象徵產生菩提心並區別外道;將雙掌分別置於頭頂、額頭、喉間及心間,象徵自己將來會獲得佛陀的無見頂、眉間白毫等莊嚴的身功德及獲得佛陀的語功德和意功德。佛經說頂禮所獲的利益非常廣大,每頂禮一次,可以獲得身下覆蓋土地微塵般多的功德。因此有的藏傳佛教大師曾玩笑說:“在頂禮的時候,我會希望我的身體更高大一些。”
當雙膝著地,雙手推出,全身匍匐在地的時候,要快速起身,不能停留,象徵著要快速脫離輪回。如果能完成十萬乃至數十萬次的頂禮,不但可以懺罪積福,而且會使身中的氣脈舒展,在身體健康及氣脈修煉等方面有著特殊的功效。
Picture
真摯的情誼:哈達
哈達雖然是西藏本土文化,但在藏傳佛教中卻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無論是朝覲寺院、佛像,還是拜謁上師、活佛,人們都喜歡獻上潔白的哈達,表達自己由衷的虔誠和敬意。
哈達,為藏語音譯,就是禮巾,一般都以絲及綢製成。顏色有白色、黃色等不等。長約一尺五寸至五尺多,寬度不等,兩端有拔絲,上繡“八寶”“雲林”等圖案,圖案象徵幸福、吉祥。在拜謁活佛時,以敬獻長度較長之哈達為宜,據說這樣象徵吉祥的緣起徵兆。
獻哈達是一種文明與禮貌的禮儀,因此十分講究。獻哈達者應將哈達對折成雙楞,把雙楞一邊整齊地對著被獻者,躬身俯首,雙手奉獻,表示恭敬。如果被獻者是同輩或者晚輩,也必須彎腰俯首,雙手承接,表示回敬。切忌用一隻手相送或一隻手受禮。獻哈達的方式也有許多區別:下級向上級,晚輩向長輩,或向活佛獻哈達,應躬身低頭,雙手舉哈達呈上或放在座位前的桌子上面或腳下,對方並不回贈哈達。這時的哈達,表示敬意和感謝;同輩平級獻哈達,表示友好,應該獻在對方手上,對方回贈哈達;上級對下級,長輩給晚輩贈哈達,表示親切關懷和慈祥的愛意,可直接將哈達掛在對方頸上;如果是喜慶典禮,主人往往將所獻哈達回贈給獻者,並繞在他的脖子上;他人為自己獻哈達時,應將身體微微前傾,恭敬地雙手接過,然後繞過頭頂掛在自己頸上,以示謝意。
獻哈達是藏族人民優良的傳統習慣,世世代代人們都把獻哈達看成是至高無上的禮儀。“哈達有價情無價”,它雖無黃金貴重,但卻比黃金更加受到人們的崇敬。因為它象徵著一片金子般的心,代表著最真誠的感情,寄託著最美好的祝願,標誌著最崇高的敬意。不僅在西藏,即使在藏傳佛教流行的少數民族地區,如蒙古,也都以敬獻哈達為禮節,表達自己真摯的情誼。
Picture
0 Comments

苦是使人清醒的良藥

3/20/2017

0 Comments

 
苦是使人清醒的良藥,
有了苦才能認識苦,才能使人想辦法改變苦。
俗話說“退一步天地寬,退十步成聖賢”。

世人很愚蠢,想把世界上的道路修得平平的,這是永遠辦不到的。
但你可以穿一雙打好了皮掌子的鞋,就等於把路修平了。
這就是說自己的德性修養很重要,
忍苦,就是忍耐道路上的各種艱難困苦,克服困難,
養成吃苦耐勞的堅強性格。

人的一生苦多樂少,不順心的事太多,
如果缺乏忍心,年齡不老,也會愁老。

要認識人世的本質和眾生的苦難。
化苦為樂的智慧是不容易得到的,
若能化苦為樂,世界就是天堂。

對菩薩來說世界就是天堂,對人來說是苦海。
靜坐上幾天或念上幾個咒就成菩薩,沒有這樣容易。
現在一些人希望今天得到密法,
明天就成佛,這是一種小孩似的幻想。

上坡路不好走,想舒舒坦坦修成佛是不可能的。
Picture
文:多識倉活佛
​圖:多識仁波切
攝:Yeshelhamo 義喜拉姆

at Beijing 2016 Oct 陽光論壇
0 Comments

世上三種最好的忍辱辦法

3/20/2017

0 Comments

 
一種是把侮辱、傷害自己的人看成是自己隔世的父母、親人,為他們的愚昧無知和五毒所困擾、所驅使的造罪行為產生諒解和憐憫,檢查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責怪自己,把受辱看成是自己過錯的報應;

二是把侮辱傷害看成是無心無意的自然災害,沒有事件的製造者、責任者,就像水災火災、刮風下雨的受害或無意的事故,不生氣,不追究責任;

三是把侮辱傷害之類的事情看成是別人提供給自己修忍辱波羅蜜的良好條件,若不發生這類受辱受害之事,如何修煉忍德?因此不但不能生氣、計較、記仇,反而應感激對方——這也是煩惱化菩提的一個事例。

如果能做到忍辱,在善德的培養上就解決了一大半問題。沒有比嗔怒更大的惡行。嗔怒是下界的煩惱。色界和無色界天,有禪無嗔。
Picture
文:多識倉活佛
圖:多識仁波切、旺秀才丹
​攝:Yeshelhamo 義喜拉姆
at Beijing 2016 Oct
0 Comments

密續

3/19/2017

0 Comments

 
密續也可以看作是顯教思想理論的補闕。
​如意識、身體、環境——外宇宙三者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影響的理論;輪回轉世因子非單一的意識,還有叫做元氣的微細物質的理論;精氣、脈絡與意識間的相互作用的理論;將身體和意識分為粗分、細分、超細分的金剛體理論;以及與身體的自然規律相應的修正理論等等。這是顯教經典中未曾透露的秘密。
​文:多識仁波切《顯密雜談》
圖:多識仁波切、劉宇光
攝:Yeshelhamo
Picture
文:多識仁波切《顯密雜談》
圖:多識仁波切、劉宇光
攝:Yeshelhamo
at Shanghai 2016 Oct

0 Comments

一個真正佛教徒每天應該有的生活

3/17/2017

0 Comments

 
清晨一醒來(甚至在下床之前)我們應該想:我還沒有死,仍然有暇滿人身,今天我要盡力避免損害有情並盡力幫助他們,一天所有行為都要以菩提心為動機。在一天之初,我們就應該明確自己一生的目標是利益眾生,而不是沈溺於五欲的享受。
這樣想完以後,就可以下床進行梳洗,接下來就可以做早上的修持。關於修習道次第的方法,我們可以先修一個儀軌來幫助我們清淨心中的障礙(譬如三十五佛懺悔法)並積聚資糧,在這一方面我們可以使用《觀音法儀軌》、《供養上師法》(需要先受相應的灌頂)或《晨課儀軌》。在此之中可以配合略修道次第的整個過程,《供養上師法》之中已經包括了這個部分。如果不用《供養上師法》,我們也可以修習《勝道啓門頌》,它非常簡短,但是列出了修道的總綱,這樣就能每天熏習並且使自己回想起主要的步驟。略修只需要用幾分鐘的時間。
在這之後,我們可以廣修道次第的一個主題,每天修一節(如先修依止善知識、再修暇滿、無常……乃至菩提心、空性等,周而復初,所修的內容即本書前面的各節)。如果在某個主題上產生了感受,可以連著幾天修同一個主題。修習道次第成功的關鍵,在於結合自己的生活、思惟自己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以修習死無常為例,我們不是想非洲所有的人都有一天會死,而是應該想我有一天會、我的家人有一天會死,我終將捨離自己所製造的自我形象。另外,道次第的提綱能幫助我們瞭解修法的步驟而有條不紊地修持。
在我們思惟以後產生體驗時,則應該做止住修,在心中努力持住這種感受,使它對自心產生影響。比如,我們修死無常時想象死亡日復一日地逼近或者自己處在臨終,或壽終正寢、或壯年早逝,這思惟了一段時間,有時心中產生強烈的感受,覺得自己需要做一點甚麼或者需要修習佛法,但是又不是一些文字,這時我們應該安住在這種感覺之中,停止作思擇修(不再分析)。
每天之中自己會有許多次感到心中不快,這或是因為自己遇到甚麼事,或想起了甚麼事,這時我們需要認識到自己心裡有了煩惱,然後要看一看到底是哪一種煩惱,是貪、嗔、嫉還是慢……然後再使用煩惱的對治法,當然找不出是哪一種煩惱就無法進行對治。比如覺得自己心裡不舒服而去檢查後,發現原來是害怕某人不喜歡並批評自己,這樣我們就知道這是世間八法中的貪著稱贊和認同。然後我們就修習這種貪著的對治法,我們問自己:如果世上所有的人都稱贊我們,這對我們有何益處?能否幫助我們的死、在今生中生起菩提心、空慧乃至下一世不墮惡趣?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並沒有意義和價值,只要自己做得對,別人喜不喜歡自己是無法控制的,所以不必悶悶不樂。或許在同一天中的另一個時候,雖然沒有身語的表現,但是我們發現自己有嗔心,這時我們就要修習嗔的對治法,例如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所處的位置,這樣常能息滅嗔心。
Picture

我們要學著做一個醫生來醫治心中所生的煩惱之病,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從理性上認識佛法與修持佛法之間有極大的差別。我們對佛法只有理性的認識時不能認識煩惱,或者即使能認識也不對治,當我們修持佛法時,就有勇氣使用對治法來對付困難。消除煩惱並不容易,對治嗔恚一次不會使它就此消失。不同的煩惱可能在不同日子和時間,有時在某一階段中某一煩惱特別強盛,接著它就好象消失了,但是過一段時間又會出來,總之我們應該慢慢地持續運用這些煩惱的對治法,當我們這樣做時,煩惱的力量就會逐漸消退。
我們在修持時必須作長久的打算,我們應該準備花上許多生,消除煩惱決非易事,這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修習菩提心的動機在任何時候都非常重要,這是因為為利一切有情而求成佛是一個宏大的目標,它使我們產生一種長遠的觀念,因此,即使我們每一天只做一些很小的事來朝這個目標,我們仍然能感到有希望並且保持樂觀。因此,即使我們的菩提心是造作並且不是發自內心的,然而,由於它為其餘一切的修法設立目標並使內心堅固,所以我們應當每天思惟。
我們在修持中,應該保持自信和謙虛兩種態度,我們有佛性所以能夠進步並且終有一天會成佛,由此之故我們可以產生自信,謙虛則使我們能向別人學習。有人覺得有自信就會驕傲,但是我不這麼看,我們產生傲慢時往往沒有自信心,我們表現高傲的姿態是因為心裡不踏實,如果有自信心就不必傲慢了。同樣,謙虛時不一定有低劣的自我形象。我們應該謙虛以便向人學習,並且我們也使觀察慧來分辨所聽到的東西。
在每天的末尾,我們可以回顧一天所發生的事,並且從不同的角度判斷得失,對於修法行善的好事應該隨喜,對於做得不好以及產生煩惱的事則應懺悔。在懺悔過程中,對於將來怎麼做下一個決心,這能幫助我們評價自己並且使我們改進自己。最終隨喜自己以及其它有情的善根,並且將它們回向成佛。
談到加行的問題,它們包括頂禮、皈依、金剛薩埵、上師瑜伽和供曼荼羅。修加行的方法一是把它們並在《供養上師法》或《六加行》中,每天每一個都修一點,計不計數都可以,另一個方法是在作平常的修法的同時,集中一段時間強化修習加行,可以集十萬之數。至於為甚麼要修十萬,有一個喇嘛說它給我們十萬次機會使我們有一次修得對,另一個原因是我們修完十萬後容易對此隨喜。我們對數字不應該太為執著,我看到有人在閉關時整天盤算自己需要修多少才能在多少天中修完、或害怕落後於人,在修法的同時,腦子裏在做算術,這種情況還不如不計數為好。
修習這些加行對我們內心很有幫助,我學法一年後修了十萬金剛薩埵念修法,回來再聽師長講法時,效果與以前全然不同。但是我們也要注意,由於這些是用來淨治內心的,所以在修法過程中,心裡的垃圾會冒出來,這時我們要有勇氣來面對它們。如果我們願意的話,可以先修十萬頂禮,它非常有效,由於它跟身體有關,所以能夠先修消除我們身體中擾動的能量。完成了頂禮之後,我們可以再修其它的加行,但是完成了十萬的數字以後,並不是從此不再作頂禮或金剛薩埵等修法了。
師長一般建議在作無上瑜伽閉關之前先修一些加行,但是他們對不同的弟子又有不同的教誡。有的對道次第產生認識後受無上瑜伽灌頂,他們在保持日常修持的同時強化修習加行,然後再作無上瑜伽閉關,有人則在無上瑜伽之前先閉關修下三部的密法,在此之前也不修加行,所以是因人而異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比如修皈依能堅固信心,修頂禮和金剛薩埵能淨除障礙,所以這些對於修習無上瑜伽的閉關是很有幫助的。我們可以閉關強化地修加行,這樣一座接著一座修法的力量不會消退,但是也可以在做其它工作的同時每天只修一座,總之要視各人的情況而定。

Picture
文:摘自比丘尼土丹卻准《大乘精髓與日常實踐》
圖:西寧 塔爾寺
​攝:YesheLhamo

0 Comments

阿底峽一派特別重視的法門

3/17/2017

0 Comments

 
​“逆緣化為道緣求加持”,是阿底峽一派特別重視的法門,有的人還祈請上師給自己病痛,使自己得到更多的痛苦,希望得到更多的逆緣,從逆境中獲得修行的動力。只有在逆緣中才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認識到苦諦的本質,順緣中一般看不到。吃苦不是甚麼壞事,會使人鍛鍊得更堅強、更聰明,在修行當中,增添積極的力量。
    很多世間的困難可以變成一種動力,往往很多事情都是在逆境中成就的。亂世出英雄,太順的環境下反而培養不出人才。跌跌撞撞才能培養人的意志,培養人的智慧、德行,豐富人的經驗,很多人在逆境中學佛就是一個證明。如清定和尚,本來是軍官,怎麼後來出家了呢?如果非常順利的話,他已經滿足現狀,想不到學佛。正因為遇到許多麻煩,不順心,才要尋找依怙,尋找出路,遁入佛門。這樣入道的人是很多的。再如米拉日巴,就是在苦境、逆境中鍛鍊,經受考驗的修行人的榜樣。
    所以,逆境並不可怕,關鍵是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能夠將逆緣轉化為修道的順緣,即反面條件化為正面條件,消極條件化為積極條件。這對自己是非常好的,容易度過難關,死裡逃生。修行人的成就並不是甚麼飛行上天、吞雲吐霧之類,而是養成一種做人的好品行,一種在任何逆境和順境當中都能夠從容應付的素質。
Picture
圖:西寧 塔爾寺
​攝:YesheLhamo
0 Comments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