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學習《般若經》最正確的方法

2/24/2017

0 Comments

 
《般若經》是佛教的核心經典,漢傳佛教有《般若經》六百卷,藏傳佛教有三百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般若經》的精華。有人把這部經的名字誤讀成《多心經》,並解釋說:這裡的“多心”是指唯識說的八心。實際上這個理解錯了。這裡的“心”是精華、核心的意思,不是人心的意思,不是代表意識的。般若心,就是般若之精華的意思。
般若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彌勒的《現觀莊嚴論》將大、中、小般若的總義歸納成“八品七十義”。我們藏地五部大論中的般若論就是指這部論,而般若是五部大論中的核心理論。曾經有一個格西到了拉薩,有人問他:“你懂得甚麼?”他回答說:“我稍微懂得一些般若。”對方問:“那你肯定就不懂中觀了?”格西說:“懂得般若怎能不懂中觀?中觀是般若見,不懂中觀怎麼能說懂般若?”對方繼續問:“那你懂因明嗎?”格西說:“不懂因明怎麼懂般若之理呀?”學習般若要靠因明邏輯來推理、分辨,不懂因明論,怎麼能學般若呢?於是對方再問:“《俱捨論》你大概是不懂了?”格西回答道:“《俱捨論》是佛教知識大全,要懂般若的知識,怎麼能不懂《俱捨論》?”對方繼續追問:“那麼律學你懂不懂?”格西答:“律學是我們對般若的實踐,怎能不懂?”
這個故事說明,以般若為中心的五部大論是全部大乘佛法的一個總綱。有些外部的人不理解,說這五部大論只是五部論而已。不是!大乘佛法顯宗歸納起來就是因明、般若、中觀、俱捨、律論五部,這五個方面的知識綜合起來就是大乘佛法顯宗。所以不能單獨地講般若。
大乘佛學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彌勒開創的廣大行系統,他把般若的方便法門歸結成八品七十義,這就是《現觀莊嚴論》。這個系統側重於講菩提心的修習,從發心到五道十地,著重講怎麼修的問題。這八品般若分三個部分,一是目的,二是修行(或叫加行),三是根基。最終第八品是法身,“法身品”是佛果。如此根、道、果三者結合起來就是這八品般若的綱要。另一個系統是龍樹開創的大乘甚深正見系統,包含在“龍樹六論”中,這六論就是闡述般若正見的。廣行與深見是般若的兩個系統,是沒辦法分開的。
文:多識仁波切
Picture
Kalachakra 2017 at Bodhgaya
Photo by Sonam Zoksang
0 Comments

一切沒有理論指導的修煉,都是盲修瞎練

2/24/2017

0 Comments

 
有理性的人類,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首先設定目標;然後根據目標的性質來制定各種實施方案,利用種種的知識、經驗選擇出能達目標的最佳途徑,盡量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最後依擬定的計劃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順利完成工作。

這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適合於任何一種有目的的行為,學佛當然也不例外。

但在現實中,千千萬萬的學佛修行人卻缺乏這種合乎科學的思路,糊裡糊塗,不知道自己要達到甚麼樣的目標,也不知道目標離自己還有多遠,像黑夜走路、瞎子射箭。有的人一生連一級目標(人天善果)都很難達到,卻想超越一、二級(出世解脫)目標,達到三級(成佛)目標。有的人把此岸當作彼岸,原地踏步,只有名義上的修行。有的人是南轅北轍,欲升反墜,把下墮之道誤認為是上升天堂的階梯。

比如有的人,所做的都是下墮之業卻以為可以往生淨土。有的追隨一些偽裝成佛菩薩的魔鬼,走向罪惡的深淵。偽裝的佛菩薩很多,《西遊記》里的魔化裝成如來,唐僧也分辨不清。實際上佛就像微服私訪的皇帝一樣,很少以佛的面貌出現,真正的佛和菩薩是不會把自已稱作佛、菩薩的,化現成平常相利於眾生親近,幫助眾生進步。而魔偽裝成佛的倒很多,所以對那些自稱是佛菩薩,標榜自己如何了不起的人要當心。

還有,佛教在中國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佛教文化在人們的思想意識深層打下了烙印,很多人都有意無意地喜歡佛教。而由於民間佛教夾雜的迷信思想以及文化傳承中斷等各種原因,人們沒有機會聽聞正法,很多人對邪說缺乏正確的辨別能力,邪教就利用這一點來搞欺騙。像李洪志就自稱是“最大的佛”,他打著佛教的幌子,人們就以為他是佛教,以至於受騙上當。

墮入上述種種歧途的根本原因是:人類幾乎本能性地具有一種改變自身命運,給苦海中顛簸的生命之船尋找一處能安然棲息的幸福港灣的心願,但卻缺乏一種駕馭生命之船,直達目的地的相應的正確理論知識。正如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那樣:“人人雖有離苦之心,卻往往自討苦吃;人人雖有求樂之心,而往往自毀其樂。”

這種行為和願望背道而馳的原因也就是智慧的對立面—--無明。無明就像黑暗,消除無明黑暗的唯一方法就是點燃智慧的明燈。宗喀巴大師在《緣起理贊》中說:“世間中的一切憂患,其根源是心智愚暗,明見此理可以根治,故此講說依存因緣。”

消除心中無明的“智慧明燈”是自心智慧體的燃燒放光。眾生心中本來就有的這種可以燃燒放光的智慧體,大乘佛教稱為“佛心”。但這種佛心—--覺悟心,不是生來就處於燃燒放光狀態。由於無明的覆蓋,它只是一種可燃之物,必須借助於來自外部的智慧火炬的點燃。如果在人心中沒有可燃燒放光的智慧體,光靠外部的點燃,也絕不會燃燒放光,就像石頭不會燃燒放光一樣。如果人的智慧體生來就處於燃燒放光的狀態的話,就不需要親近善知識、學習知識、開發智慧。

但人類的經驗證明,一切的聰明才智,包括佛教的開悟見性智慧,都是後天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結果,不是“自生”或“自悟”的產品。所以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說:“若不精通五明之學,雖大菩薩難成遍知。”要認識佛教的追求目標,掌握實現目標的正確道路和方法,除了學習佛教的理論知識外,沒有任何別的途徑。所以“依法廣聞細思辨,然後步入實修途”便成了佛教入道學佛的基本原則。即要按照聞、思、修的程序來學習,在掌握正確理論的基礎上再修學,不能盲修瞎煉。
文:多識仁波切
Picture
Kalachakra 2017 at Bodhgaya
Photo by Sonam Zoksang
0 Comments

轉逆緣為道用

2/24/2017

0 Comments

 
來自世間、自然界的天災人禍,一切的艱難困苦,即使紛紛如雨落在自己的身上,也不應該沮喪。祈求大悲上師的加持,讓自己把這一切看作是消除自己往昔的惡業,幫助自己的修道良緣和動力,將一切的逆緣都化為修道的順緣—--有利條件!
所謂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世間上,一般的人都會遇到逆緣,也就是說,會有很多不順心的事。好事多磨,修法、做好人好事,障礙更多、更重。所以,在修行的道上如何正確看待、化解逆緣,就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文:多識仁波切
Picture
2016 at New Delhi 
Photo by Yeshelhamo
0 Comments

你是主張愚昧的佛教徒嗎?

2/24/2017

0 Comments

 
有理性的人類,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首先設定目標;然後根據目標的性質來制定各種實施方案,利用種種的知識、經驗選擇出能達目標的最佳途徑,盡量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最後依擬定的計劃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順利完成工作。這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適合於任何一種有目的的行為,學佛當然也不例外。

但在現實中,千千萬萬的學佛修行人卻缺乏這種合乎科學的思路,糊裡糊塗,不知道自己要達到甚麼樣的目標,也不知道目標離自己還有多遠,像黑夜走路、瞎子射箭。有的人一生連一級目標(人天善果)都很難達到,卻想超越一、二級(出世解脫)目標,達到三級(成佛)目標。有的人把此岸當作彼岸,原地踏步,只有名義上的修行。有的人是南轅北轍,欲升反墜,把下墮之道誤認為是上升天堂的階梯。

比如有的人,所做的都是下墮之業卻以為可以往生淨土。有的追隨一些偽裝成佛菩薩的魔鬼,走向罪惡的深淵。偽裝的佛菩薩很多,《西遊記》里的魔化裝成如來,唐僧也分辨不清。實際上佛就像微服私訪的皇帝一樣,很少以佛的面貌出現,真正的佛和菩薩是不會把自已稱作佛、菩薩的,化現成平常相利於眾生親近,幫助眾生進步。而魔偽裝成佛的倒很多,所以對那些自稱是佛菩薩,標榜自己如何了不起的人要當心。

還有,佛教在中國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佛教文化在人們的思想意識深層打下了烙印,很多人都有意無意地喜歡佛教。而由於民間佛教夾雜的迷信思想以及文化傳承中斷等各種原因,人們沒有機會聽聞正法,很多人對邪說缺乏正確的辨別能力,邪教就利用這一點來搞欺騙。像李洪志就自稱是“最大的佛”,他打著佛教的幌子,人們就以為他是佛教,以至於受騙上當。

墮入上述種種歧途的根本原因是:人類幾乎本能性地具有一種改變自身命運,給苦海中顛簸的生命之船尋找一處能安然棲息的幸福港灣的心願,但卻缺乏一種駕馭生命之船,直達目的地的相應的正確理論知識。正如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那樣:“人人雖有離苦之心,卻往往自討苦吃;人人雖有求樂之心,而往往自毀其樂。”

這種行為和願望背道而馳的原因也就是智慧的對立面—--無明。無明就像黑暗,消除無明黑暗的唯一方法就是點燃智慧的明燈。宗喀巴大師在《緣起理贊》中說:“世間中的一切憂患,其根源是心智愚暗,明見此理可以根治,故此講說依存因緣。”

消除心中無明的“智慧明燈”是自心智慧體的燃燒放光。眾生心中本來就有的這種可以燃燒放光的智慧體,大乘佛教稱為“佛心”。但這種佛心—--覺悟心,不是生來就處於燃燒放光狀態。由於無明的覆蓋,它只是一種可燃之物,必須借助於來自外部的智慧火炬的點燃。如果在人心中沒有可燃燒放光的智慧體,光靠外部的點燃,也絕不會燃燒放光,就像石頭不會燃燒放光一樣。如果人的智慧體生來就處於燃燒放光的狀態的話,就不需要親近善知識、學習知識、開發智慧。

但人類的經驗證明,一切的聰明才智,包括佛教的開悟見性智慧,都是後天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結果,不是“自生”或“自悟”的產品。所以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說:“若不精通五明之學,雖大菩薩難成遍知。”要認識佛教的追求目標,掌握實現目標的正確道路和方法,除了學習佛教的理論知識外,沒有任何別的途徑。所以“依法廣聞細思辨,然後步入實修途”便成了佛教入道學佛的基本原則。即要按照聞、思、修的程序來學習,在掌握正確理論的基礎上再修學,不能盲修瞎煉。

有人說甚麼“只要一心念佛號就能往生淨土,不需要學習經典”,這種觀點的本質是主張愚昧,反對佛教。這種話出自任何人都不是正確的。因為佛教的“教”是“教化”之義,“教化”就是用三藏經典理論來開發智慧,破除無明。如果沒有“教”,僅僅念佛號就能往生成佛,那何必要三藏和“教”呢?如果不用開發真知,就能往生淨土解脫成佛的話,天下的愚民和動物往生極樂直至解脫成佛的系數定會高於精通佛理、證悟理性的大德善知識。如果是那樣的話,佛陀出世傳教、三轉法輪還有甚麼意義呢?

佛教是理性的宗教,它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道路之間具有一種嚴密的邏輯關係。無論是學習佛法還是研究佛教,都需要緊緊把握合乎邏輯的總體理論原則。

有些人以“法無定法”和“法門無量”為藉口,隨心所欲地解釋佛教,甚至把佛教的修行證道行為變成和外道迷信沒有多大區別的隨意性選擇,這是對佛教理性原則的破壞。

“法”在佛經裡面有十種含義。“法無定法”的“法”指的是萬物;“法門無量”是說眾生無量,心態各異,引入善道的智慧方便也與眾生心態相應之義。在未入道之前用種種智慧方便引入正道,入道之後則按統一的軌道修行證果,這兩件事並不矛盾。

所謂“方便”並非就是無原則的方便,其原則就是趨於解脫成佛之道。解脫成佛是佛法的統一軌道,如果離開這個原則就不成其為佛法了。這統一軌道就有一種在嚴格的邏輯規律控制下,與目標體系緊密相聯的修道體系,以及總結概括修道規律、對修行人起到指導作用的理論體系。

整個佛法就像無數零部件組成的一台精密的機器,製作這部機器的原理分散在經、論、律、續等浩如煙海的經典之中。其中大部分經典都是闡明解脫大機器上的某一個部件或者零件。如果說“除了這一部經,其餘甚麼也不要”,那就等於說拿了一個汽車零件就可以當汽車用,這是非常可笑的。

只有被稱作佛經精髓的“般若”部,全面系統地透露了三乘佛法整體的框架原理。大般若六百卷,中般若一百卷,大、中、小般若母子共有十七部。比如《金剛經》也是般若裡頭的,最短的就是《般若心經》(注:有關《金剛經》、《般若心經》的義理內涵,請參讀仁波切著作《佛教著名經典選析》)。內容浩瀚如海,明說性空,暗說修道原理,深奧難解。漢文中有大般若600卷,這確實是非常殊勝的。在我們藏文裡頭只有100卷的中般若。

在印度,解釋般若的就有21論,即有21家論師來解釋般若,主要都是圍繞《現觀莊嚴論》來解釋的。彌勒的《現觀莊嚴論》將般若經義概括為一級八品七十法、二級道果二法。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和《菩提道次第略論》將三乘佛教八萬四千法概括為三士道,並將三士道納入到菩提道的統一軌道,作為一個人一生學修的三個步驟,在般若理論結合修道實踐方面提供了一個一法涵蓋萬法的全面系統的修道方案。

人天果是大、小乘共道;從人天果步入到中士道後,小乘與大乘在此分道揚鑣,小乘人只求個人解脫,將此作為終極目標;而大乘佛教在修出世心後,推己及人,發為利眾生而成佛的菩提心,步入上士道。掌握佛教總體理論框架,在學修方面可以避免盲目性,免走彎路、錯路。
文:多識仁波切
Picture
Kalachakra 2017 at Bodhgaya
Photo by Sonam Zoksang
0 Comments

不能用一種尺度來衡量所有佛法

2/24/2017

0 Comments

 
佛教與眾不同的最大特點是大智慧與大方便。大智慧是於理於事,明察無誤的精妙遍知佛智。大方便是於一切時、於一切地、於一切眾生的一切習性和心智相宜無悖的應機說法,因材施教。用醫學的話來說,就是“辯證施治,對症下藥”。彌勒在《大乘經莊嚴論》中喻苦、集、滅、道四諦為病、病因、醫治與康復四事,便是這個意思。
佛祖為了適應眾生的根基,說法不拘一格,三轉法輪,開演三藏十二部,設三乘四續之教,開顯、密、禪、淨等種種對機方便之門。賢劫法花,各展丰姿,三界眾生,各有所歸。由於這個原因,佛陀獲得了古往今來,各種人種民族和高低貧富各個階層的敬仰和愛戴,就連薩繆爾(美)等人寫的人類文明史《愛因斯坦的聖經》中也將佛陀著作列為“列王紀之第一書”,位居先哲之首。
佛陀之前印度婆羅門教等,歧視婦女和下層勞動人民,如農夫、手藝人、奴僕、戲子、歌伎等,限制其入教學法。佛陀推翻了等級制度,尊重人格,實行人人平等、有教無類的開放性教育,將社會各階層群眾,用在家、出家等各種方式吸收入教,形成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根據引度對象的不同,佛陀在修行生活方面提出獨身禁慾修行法、帶欲修行法、化欲為道修行法等;制定僧戒、菩薩戒、密戒等相應的戒律和道德准則,設置了相應的修道解脫體系;吸收出家男女僧眾、在家男女居士、隱居山林的男女密修士等各種類型的信教弟子。這些方便充分體現了佛教的智慧和方便。設想如果不開這樣的方便法門,要求所有男女都出家,過戒欲獨身生活,人類將遭滅種之災,還由誰來繼承佛的事業呢?因此佛教修行之道並非非出家不可,戒律也有種種,並非僧戒一種。出家修行之門,只是無量方便門中的一門。
三寶中的“僧寶”,指具真智正見,處於見道以上的男女修士,並非指所有穿僧衣的出家人。因此,處於三乘見道以上的修士,無論帶發削發都是僧寶,因為僧寶是從修行人的證悟層次上劃分的,並非從衣服和發式上劃分的。從自身三寶而論僧寶,也是指獲得真智的悟境,並非出家在家的問題。衡量佛教和非佛外道的標準是見行二條。
“見”指智慧正見,“行”指慈悲利眾行。修持行為在見行上符合教義,就是正門正宗。這“教義”是指三藏四續教義,並非除佛陀以外,任何人新創的“教義”。法門無量,經典無數,因此,不能以一經一說,一知一見,衡量是非對錯,辨別正見邪說。用一種尺度衡量一切,本來就是錯誤的,若以只適應本門類的尺度,衡量一切別的門類,更是錯上加錯。
古往今來,佛教內部各以各的見聞所知、利益愛好為標準,否定排斥別門別宗正法流者大有人在,並非虛構。這種互相排斥、拉山頭、爭地盤、爭利養、爭衣鉢等種種離經叛道行為,使佛教內部形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面。這種行為名為護教,實為滅教,其後果遠遠超過“三武”和郎達瑪之類外部的滅教行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若自身有生機,外部因素構不成滅絕的威脅。 佛教有史以來,內部的法流派系之爭從未間斷。佛祖示寂不久,聲聞一系,在經文的理解上產生分歧,三五成群,各持己見,各佔山頭,分裂為十八個部派—--這是佛教史上第一次內部分裂。
有部小乘弟子,信奉的經典主要是《四諦論》、《四分律》等佛陀初轉法輪時的經典。他們信奉的經典中對成佛的因緣廣大行、諸法無我性空見、佛的法身、報身等廣大境界未作開示。
在大乘經典中所講的諸法性空之理與有部經中的五蘊實有等說完全對立,因此,小乘以有部經典為根據,提出了“大乘經典非佛說是魔說”的觀點,挑起了大小之爭。視大乘為異端邪說,極力反對排斥。在小乘教盛行,教徒多,並得到當權者支持的歷史條件下,據經典記載,大乘教在印度曾遭受過三次滅頂之災。
在歷史的緊要關頭,相繼出現龍樹、提婆、馬鳴、彌勒、無著、世親等一批著名的大乘論師,力輓狂瀾,破斥否定大乘的亂論邪說,從理論上粉碎了小乘有部的進攻。世親在《俱舍論》中稱:大師世眼久已閉,堪為證者多散滅;不見真理無制人,由鄙尋思亂聖教。就是指的反大乘的情況。在諸大乘論師中論證大乘,撥亂反正方面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是龍樹、彌勒、無著三大論師。龍樹從理性正見方面闡發了三乘解脫的不二法門。彌勒、無著根據《般若》、《法華》、《涅槃》、《華嚴》、《十地》等大乘經典,構建了三乘佛教的根、道、果系統理論體系。此後兩千多年來,大乘佛教始終保持了佛教的主流和中心地位。
但近百年來,有一些人受小乘有部經典和文字資料的影響,老調重彈,拋出“大乘佛經非佛親傳,屬後人偽造”觀點,企圖否定博大精深的大乘思想為佛的真傳。在誹謗佛法的隊伍中,有些人竟然是以大乘比丘僧、善知識的面貌出現的,這比歷史上小乘佛教徒反對大乘佛教更進了一步,從外部的進攻變成了內部的分裂倒戈。可惜,他們除了重復過去的陳詞濫調以外,擺不出任何使人信服的可靠證據。
文:多識仁波切
Picture
Kalachakra 2017 at Bodhgaya
Photo by Sonam Zoksang
0 Comments

中觀

2/24/2017

0 Comments

 
一般習慣上,“佛法”是指佛的教言和佛典佛書,語言、文字形式的,這類佛法只是一種理解真佛法的輔助手段。真正的佛法是指人的智慧覺悟和思想行為。當佛的教導變成了你的智慧、你的精神,變成你的思想行為時,佛法才對你起了作用,否則始終是兩張皮。
“法性”是指人和事物的本質規律。因此這類權宜之法、文字般若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後,就可以拋棄,就像過江到彼岸後拋棄船筏一樣。但有些人片面地理解“不應取法”和“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之語,以為佛法無用,輕視經教,在沒有過河之前就想拋棄船筏,豈不可笑。破對佛法的執著,並不否定佛法。
理法和事法應分清,事法講的是善惡、報應、品德修養應一一按佛法來執行。從理諦上來講是放棄對以上的執著。從事諦來講要立,從理諦來講要破,這也是佛法最難理解的地方,也是常發生歧義的問題。有人只知道破,不知道立;有人只知道立,不知道破,就是犯了片面性的錯誤。思想上應該是有破有立。
不執著立,也不執著破,這才是“中觀”。
文:多識仁波切
Picture
Kalachakra 2017 at Bodhgaya
Photo by Sonam Zoksang
0 Comments

修行

2/24/2017

0 Comments

 
如果你自認是修行人,但內心從未經歷過重重的挫折與磨難,那麼請相信,其實你未曾真正修行過。
並不是每天修修法、念念經就是修行人,你必須像敲破水缸那樣的破除自己的慾念與貪愛,改變自己破除自己的所有觀念。
如果你自認是修行人卻依然秉持修行之前的觀念,依舊使用過去的思維方式,那麼你只是在假裝修行。佛法從來沒有真正觸及你的心。
(網路轉載)
Picture
Kalachakra 2017 at Bodhgaya
Photo by Kalden T Lo 
0 Comments

停止渴望

2/24/2017

0 Comments

 
當你的心停止渴望,那麼食物、財富與各種享受都將自動積聚而來;
當你在生命中清淨奉行教戒時,你的心將會變得調柔有彈性;
當你沒有任何野心或慾望時,資糧將自然而然地圓滿;
當你了解輪迴的特性時,你的心將會轉身離開世俗的追求。
—--
出自《蓮師心要建言》
Picture
Kalachakra 2017 at Bodhgaya
Photo by Kalden T Lo ​
0 Comments

緣起性空

2/24/2017

1 Comment

 
緣起性空。這是講各種事物的存在都是因緣和合造成的。也就是說多種因素、多種原因形成的,沒有無緣的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前因和後果,因為有因緣合成的東西,可以改變因緣。性空的性指的是事物的自性,甚麼叫自性?

自性有兩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就是不依靠外緣自己可以形成的東西,獨立生存。不依因緣存在。第二個就是不變。任何事物都是在變的,而且是剎那剎那之間在變化。生生滅滅,生滅不斷。形成實物的存在,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東西。既沒有獨立存在的事物,也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因此任何事物都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叫做自性空。空就是沒有的意思,但不是說這個事物的存在空,而是說這個事物的自性的存在是空。自性空不叫事物本空,事物本空的話那就錯了。
​
緣起的事物是存在的,這是現實存在的,沒辦法否認。我們說性空是指事物的自性空。自性空反過來證明它是緣起的有。一切事物都是緣起的東西,所以一切事物都沒有自性,因此,既然是緣起的東西我們就可以改變緣起。科學研究了改變緣起的方法。根據自然規律改變一切條件,形成新的事物。
here to edit.
Picture
文:多識倉活佛
​圖:多識仁波切
攝:Yeshelhamo 
at Beijing 2016 Oct 陽光論壇
1 Comment

內在革命

2/18/2017

0 Comments

 
很多人認為信佛就要出家,這是完全錯誤的,佛教是種思想,是一種意識形態,佛教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教育體系。學佛是一種思想上的信仰,是一種思想精神世界的淨化工程,所以也叫內在革命。不是有形的佛像,佛是一種精神,覺悟是內心爆發出的一種智慧,所以大家對佛教應該有正確的認識。

Picture
圖:多識仁波切 2016年10月,於北京接受騰訊佛學網專訪。
攝:義喜拉姆
0 Comments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