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解脫生死

11/16/2017

0 Comments

 
解脫生死,在理論上有三種可能性:

(一)抑制業源論

認為眾生受苦因造業而起,造業的根源是思想意識,只要抑制思想意識,不起心動念,煩惱和造業之心就無從產生,善惡之業自然斷絕。這是一種把人的思想意識當做造業之源的息心滅識、絕源斷流之法。這是一種屬於外道的解脫法。世間禪的無想定和滅盡定都屬於這一類的抑制解脫法。

所謂“抑制”就是抑制煩惱顯現。就像對植物的種子進行冷凍,不讓他發芽生長。但這種方法沒有從根本上消除植物生長的基因,一旦解凍,生長因緣具備,仍然會生長髮芽。所以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二)精神斷滅論

眾生肉體雖壞,但精神意識隨業力而投胎轉世,生生死死流轉不息。生死流轉本身是苦,要想脫離生死流轉之苦,必須斷絕生死;要想斷絕生死,就要斷絕造業的主體精神意識,因為業是思想支配下造的。精神如燈火,業如燈油,油盡而燈滅。這就是斷滅解脫論。小乘有部毗婆沙派所主張的“無餘涅槃”即屬這類解脫。

但經部和大乘諸派對這種“精神斷滅涅槃”則進一步提出了“所證者是誰,受益者又是誰”的問題。既然死的時候,精神意識完全斷滅,那麼涅槃之樂由誰感受?這有甚麼好處呢?這種精神斷滅對證斷滅的主體來說,就像人的死亡不屬於人一樣,死亡對他而言已經沒甚麼感覺了,同樣斷滅也不屬於精神主體,精神主體得不到任何自身斷滅的解脫利益。

(三)斬斷束縛論

生命之所以在苦海中生生死死流轉不息,是因為自身有一種堅固的繫縛,這種繫縛捆綁住自己的手腳,牢牢拴在流轉不息的巨輪上,使人無法解脫。這束縛在流轉巨輪上的繩索,就是無始以來沈澱在人們心性中的,使心性變得混濁不清的染塵棗俱生無明。

只要用適當的方法清除心性的無明染塵,就像斬斷捆綁在流轉巨輪上的繩索一樣,自己就會獲得自由,脫離輪迴。在這種情況下獲得的結果不是精神斷滅,而是精神得到徹底的淨化和完善的發展。所以,涅槃不是精神的斷滅,而是完善和發展,是一種進化的境界。
Picture
文:多識仁波切
圖:日本京都龍安寺
​攝:義喜拉姆
0 Comments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11/11/2017

0 Comments

 
       佛教所講的因果,雖然也承認命運的存在,承認生命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然而,命運不是絕對的,一方面,命運建設在因果的基礎上;另一方面,由因感果的過程又取決於緣的推動。

       佛法所說的因果是眾多條件的和合,因而佛法的因果觀絕不等同於宿命論者的論調。我們今生的生命狀態固然和命運有關,和前生帶來的生命所做有關,但因還需要緣來成就。在由因感果的過程中,任何一個因素的改變,都會影響到最終結局。也就是說,我們的今生的行為及環境的影響,直接關係到前生種下的因能否成熟。舉例來說,某人天資聰慧,記憶超群,有文人之因,若有幸出生於學習環境良好的家庭,有老師的精心栽培,那麼他的才能就可能得到正常發揮,成為學識淵博之人。反之,若是這些條件不足,縱使聰明過人也難以有所作為,又比如說,我們前生與某人結冤,種下了惡因,今生若有有緣相逢,這段因就會種子受到陽光雨水的滋潤一樣迅速生長起來,因為前生播下的惡因而導致今生的摩擦,甚至一見面就覺的無緣,不順眼,小事造成相互之間的爭鬥、毀謗。這是因在緣的催化下結出果,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但如果他們一直無緣相遇,那麼因就像被埋藏在倉庫裡的種子一樣,永遠遇不到生長的緣,也就缺乏成熟的條件,所謂“因緣時節未到”。

       由此可見,缺少緣的因就像沒有土壤的種子,沒有外緣作為條件,業因縱使歷經千年萬載也不會有變化的可能,更遑論結果。我們的命運也是同樣的道理。雖然,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帶著無始以來所做形成的業力,但如果們能夠正確認識因與緣的內在聯繫,就可以通過對外緣的改善,達到改造命運的效果。若是我們因為前生嗔恨心熾盛敵眾多,但只要我們懂得忍耐和謙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方也就無法與你繼續爭鬥,從而在客觀上改變這段惡緣的成熟,若是我們因為前生殺生過多,導致了今生的多病與短命,但只要我們懂得慈悲,放生和護生,福田中就能不斷增長延壽的緣,從而抵消短命的業報,然而,外緣的影響是相對的,它既能使命運朝好的方向邁進,也能促使其朝相反的一面發展。若是我們為前生行善積德帶來了福報,安樂無病如意快樂,卻不懂得好好珍惜,不懂得向善助人修福好好利用,反而仗勢欺人,濫用權力,處處逼人,多行不義,莫無關愛,那麼,今生造下的惡緣一旦成熟,就會轉福為禍。

       世界沒有一成不變的命運,因此佛法又將運稱為“運命;。也就是說,命運是由我們自己運載的,它的改變就掌握在我們手中。命運是由業力決定的,而業力就是意識中儲藏的,無始以來的生命信息,它又是由我們的行為所決定。由我們過去的行為,導致了今生的生命壯態,再由現在的行為,決定人生未的去向。

​        眾生業力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世界上之所以會有那麼多我們無法理解的現象,並不是由某種不可知的人神秘的力量在推動,而是由我們的行為所導致。世上所有現像都有內在的心因緣關係,即“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Picture
文:土觀仁波切
圖:義喜拉姆
​攝:小井
0 Comments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原因在這裡

11/11/2017

0 Comments

 

在彌勒《寶性論》中說有三個原因:
(1)佛從眾生中出(佛是眾生修成的)。
(2)諸法自性平等,即相同,眾生的自性和佛的自性,本質上都是緣起性空(佛性本空),沒有甚麼兩樣。
​(3)眾生的心性本質光明清淨,在適當的環境條件下,有消除無明、明見真理的可能性。
Picture
文:多識仁波切
圖:倉桑仁波切
​攝:義喜拉姆
0 Comments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