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皈依法的重要 尊者 達賴喇嘛

1/31/2016

0 Comments

 
      由於佛法修行的一開始就是皈依,班禪喇嘛法本中的第一個願望就與皈依有關。沒有皈依,很難成就其他的法。然而,只是對三寶具有完全信心還不夠。
​      正如佛陀所說:“我教導解脫之道,但解脫本身是靠你們。”佛陀只是修行道上的老師,他無法像給禮物般的賜予證量。我們必須修行戒律、專一禪定及智慧。 

      舉例來說,念頌“嗡嘛呢叭咪轟”(注:六字大明咒),是為了各類眾生而喚醒自己內在的慈悲所做的修行。在反覆念完一節後,不論是二十一遍、一百零八遍或更多遍,要將修行的功德迴向時,需透過念頌一段觀音祈禱文來迴向,因為觀音是諸佛慈悲的化現。
图片
0 Comments

出離心 虛雲大師

1/31/2016

0 Comments

 
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無始來的罪業越是會現形,幻成種種境界來折磨你,使你受苦,像身體的疾病或精神上的打擊磨難,這些磨難會刺激你,使你體悟到娑婆人生的苦,而志求出離,你必須跳越過這些障礙,越過人身的種種劫難,才能得到清淨安樂,成就淨業。 ——虛雲大師
图片
​釋虛雲(1840年9月5日-1959年10月13日)[2][3],中國近代禪宗高僧。中國曹洞四十七代,臨濟四十三代,雲門第十二代,法眼第八代,溈仰第八代。其禪功和苦行倍受稱贊,以一身而兼禪宗五宗法脈,整頓佛教叢林,興建名剎,為現代中國禪宗傑出代表。
​主要著作:
《虛雲和尚法匯》 岑學呂輯
《虛雲和尚法匯續編》 淨慧法師輯

0 Comments

「菩提道次第」

1/9/2016

1 Comment

 
「菩提道次第」既不是宗喀巴大師創造的,也不是阿底峽尊者發明的, 它是由佛陀正等覺本人所傳下來的。一旦理解了這個教授,將認識到不管經題中是否有「道次第」這個名字,其實一切佛經都是 「道次第」。


例如,一切佛經中最上」最勝、 最妙的是大寶 《般若波羅蜜經》,此經包含八萬四千法蘊一切關要,正式宣講的 是 「甚深道次第」,隱義宣說的是 「廣大道次第」。其傳承之次第是:「廣大道次第 ’ 由佛陀上首弟子彌勒傳於無著;‘甚深道次第’由文殊傳於龍猛;從而形成二種不同的‘道次第’傳承。彌勒造‘五法’,無著造‘五地’,龍猛造[六正理聚 ](等論以解釋‘ 道次第 ’。

以前,深、廣道次第是分別傳承的。無等阿底峽尊者從金洲上師處聽受廣大道次 第,從明杜鵑處聽受甚深道次第,而將教授合流。不僅如此,他還是由文殊傳寂天的 “ 廣大行傳承 ”和密法傳承等顯、密全圓傳承的繼承者。

阿底峽尊者在藏地造出了攝集聖教全圓關要的 《菩提道燈論》,現下流行的 ‘ 道 次第 ' 一名就是從那時起開始有的。從那以後,見、行傳承雖已合流,但因為廣略的不 同又分為噶當 ‘ 教典 ’、‘ 道次第 ’ 和 ‘ 教授 ’ 三派。後來,宗喀巴大師在洛札大成就者和扎廓堪欽 · 卻嘉桑波二位上師前聽受這三派教授,從那以後, 這三派又變成一個傳承。

宗喀巴大師在熱振的獅子岩腳下著出《道次第傳承上師啟請 · 開勝道門》一文, 並將阿底峽尊者 ‘ 側頭像 ’ 迎請來。在作啟請的時候,大師親見 ‘ 道次第一切傳承上師現身說法,尤其是親見阿底峽、仲敦巴、博朵瓦 、霞惹瓦諸師達一月之久。

最後,仲敦巴等三位上師融入阿底峽身中,阿底峽將手置於宗喀巴大師頭頂仁說‥ ‘去做利益聖教的事業吧!我將作你的助伴!’實際上,這是勸請宗喀巴大師著述《道 次第廣論》。於是宗喀巴大師完成了 《道次第廣論》奢摩他章以下的部分,後來又經至尊文殊勸請,完成了大毗缽舍那章。 

出處:菩提道次第引導·掌中解脫  
下圖:菩提道次第皈依境
Picture
圖:菩提道次第皈依境
1 Comment

如何佛前供水——袞卻格西開示水供法

1/8/2016

2 Comments

 
     阿底峽尊者說:“我們以水做供養是很容易的,而且不容易染到世間八風。”做很多的水供不會讓你生起我慢吧!這樣不生起我慢而能行廣大供養,很明顯的就不染及動機的諂曲,而供品的諂曲也不會染到,因為水很容易拿到,我們不需經過邪命,以不正當的方式取得。較之於水,供花就很危險了,為甚麼呢?你會覺得要花錢去買,可能還有吝嗇心,供花之後又會因為“這花是我供的”而起了我慢,那完全都染到世間八風了。所以較之於水,花的供養是比較危險的。如果你沒有任何意樂上的缺失,那廣大供養是很好的。

  因為水具有八功德,既然功德有八,所以供養水有八種福報,八種福報怎麼積聚,在此就不詳講。供水的功德,比如說很清澄、很乾淨、很柔軟、不傷喉等共有八種功德。如果你以具有這八種功德的想法去供水,每一種都有相對的功德福報,比如說,水不傷喉嚨,所以以後你就不會得病;因為很柔軟所以你的心也會很柔軟、安祥、慈和等等,供養水有這些功德,福報也是相對應的。

  唯識派的說法,一碗濕性的東西,餓鬼看到是膿血,人看到是水,天人看到是甘露。供水的時候,千萬不要想這只是供水,你要觀想所供養的水是真正的甘露;再來,供養的心態,要像服侍一位具有很大權力的國王,要非常恭敬地去供養。在侍候國王用膳的時候,你都戴口罩之類的,把嘴巴遮起來,所以你也要掩鼻遮嘴。並不是說弄得不好就要受罰,像畏懼國王一樣的畏懼佛,不是這樣的,而是說,象對待國王一樣的去恭敬佛。對國王可能是基於畏懼而服侍,對佛是不用畏懼,而是以一種恭敬心去承事。

  如何擺供杯,杯與杯之間不能擺太遠,供杯與供杯之間如果擺太遠,以後會導致你與上師之間距離很遠;杯子與杯子碰在一起,教示不恭敬;供杯的間距以一顆豆子或一粒青稞種子為準。

  至於如何供水?獻供的時候,不要說像給乞丐一樣,把水嘩啦啦的倒下去,這是不行的,要很恭敬的以容器將水倒入供杯。倒水的時候,先小量,再漸增至中大,後小(水快滿的時候,又少量慢慢地倒)。不要一下子倒下去,先慢慢地倒,中間傾倒時增多一點水量,再少少的加滿,不要讓水灑出來,很莊嚴地去做。倒水時不能倒滿,如果溢出來,會變成惡慧的緣起,所以我們不能讓它滿出來,倒一半也不對,要倒得剛好。

  有人說不需要供水、不需要供養。怎麼會有這種看法?我不認為如此。我認為每一項法行,微細處都要如法的去做,就會有相對的功德,從小處去積累功德。我們為眾生也為自己積聚福報,所以樣樣都要注意,很慎重、如法地去做。佛陀不會像法官一樣的判你刑,說不這樣做會有甚麼罪。這是金洲大師的說法,不是我自己隨性說的。如法的去做對自己只有好處,倒不是為了怕人家處罰而做。

  我好像很囉嗦地講這些和修行不相干的事情,其實不是這樣的,即使我們只有供水,但是如果從意樂到整個作法上都能很如法,供得很完美的話,會福德無邊。反之,若沒有這種意樂,又不能如法去做的話,即使供養很多,福報卻是很小。以前阿育王只以沙子供養佛,卻因為這種功德,成就轉輪聖王的果位。

  資糧田是可以植福的好地方,有很大的利益,可是不善巧的話,卻會變成沒有利益。到市場做交易,懂得如何買賣,會有很大的利潤,反之,會吃虧的。如果你想得到很大的利益,就要如法善巧地去行供養。

  要注意,供養的意義在於讓三寶歡喜,不在於供品,這點很重要。因為供養是要讓諸佛歡喜,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小心,如法的去做,三寶才會歡喜。如果三寶不歡喜,不管你供多少東西,也只是擺一些東西在那邊,而不是供養三寶。所以說,最重要的是要讓三寶歡喜。例如把一些花放在供桌上,那只是觀賞物罷了,而不是供養。“供養”在藏文是令歡喜的意思,所以說如何讓諸佛歡喜,才是最好的供養。既然提到了令諸佛歡喜才是最好的供養,我更要慎重地告訴大家,依教奉行是最好的供養,因為諸佛最歡喜的是依教奉行,如果你可以好好修習菩提心的話,那就是最好的供養,諸佛最歡喜的莫過於此。

  有人問:“我很窮,沒有供品可供,那就不供了嗎?”不是這樣的!因為供品無邊際,供養也就無邊際。如果我們有信心及勝解,供養就無邊際。供品分兩種,有主物與無主物。你們學過《入菩薩行論》嗎?論中提到供養有:有主物的供養和無主物的供養。以無主物來說,如山河大地、日、月、沼、池、島嶼等等,這些都是沒有主人,用心觀想,基於信心和勝解來觀想而行供養,這樣是很好的。比如說我們去逛百貨公司,因為東西很多,本來這些東西會讓你起貪欲,但是如果善巧懂得觀想,把它們供養三寶,反而是積福報。如果說把百貨公司的東西供養三寶沒有福報,那獻曼達也沒有福報了!以前我跟赤絳仁波切學《入菩薩行論》的時候,他說,西藏婦女很喜歡裝飾,整個頭戴著金銀瑪瑙之類的裝飾品,如果善巧,懂得加持供養,那會變成最好福報的來源,否則她們的裝飾只不過是戴石頭、把很重的包袱帶在身上而已。

  當我們去餐廳吃飯的時候,常有鋼琴樂隊的伴奏,如果我們將它以信心加持來供養三寶,這也是積福報;坐在草地上的時候,可以把草地供養三寶;看到清澄的水,也可以供養三寶。總之,不論外在的器世間,或內在的有情眾生,只要是美好的,看到、聽到了,都可以馬上供養三寶。不要認為我沒有錢,不能做供養,日、月、整個世界的燈光,都可以供養。你晚上點多少燈,加持一下,就可以供養三寶;遊公園,奇花異草很多,只是去享受,只有損福報而已,當我們逛花園,看到好地方,即刻以信心加持後供養三寶,把享樂變成一個很好的供養物品。不懂得佛法的修行,是邊走邊造業;懂得佛法了,就邊走邊積福報。《普賢十大願王》有講這些,把最好的花,最殊勝的香,諸佛菩薩淨土裡面最勝的蓮花,最勝的花蔓,都觀想來供養諸佛。

文:安曲查理寺_格西索南 http://www.t-mbu.com/index.php
Picture
2 Comments

佛教的慈悲心

1/8/2016

0 Comments

 
和其他宗教相比,佛教的慈悲心表現在:

(1)對象範圍無比廣大。
有些宗教對人有慈悲心,對動物沒有;對教內的人有慈悲心,對異教徒沒有。相反還常常生嗔恨心。而佛教的慈悲心是對所有眾生平等的慈悲,包括信佛的人,不信佛的人,以及動物等一切六道眾生。

(2)對一切眾生都平等。
其他宗教對他們所愛的人也有親疏之別,比如對自己親人的愛就多些,對其他人就少些。而佛教的慈悲心對自己的親人.螞蟻乃至地獄眾生是無二無別的,都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就像《莊嚴論》中所說的:“菩薩視眾生,猶如己獨子,慈愛徹骨髓,常欲如是行。”

      這種平等的慈悲是基於對眾生本質的瞭解,所有眾生雖然外形各異,但在佛性上毫無高下優劣之別。每個眾生也都自然而然的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這一點和自己也是一樣的。有些人認為動物和人相比是低等動物,所以殺動物是合理的,那麼希特勒認為猶太人是劣等民族,他大肆屠殺猶太人是否就合理呢?如果認為某類眾生比我們弱小、低劣,就可以隨意殺害的話,我們和納粹又有甚麼區別呢?

       我們應該建立起牢固的自他平等的觀念。如果對自己有慈悲心的話,對一切眾生也應該有慈悲心,應該修慈和悲,這個和信仰沒關係。知道這個道理,修的時候心裡就能升起感受,生活當中也會自然對眾生有慈悲心,對自己有出離心。因為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所以為了眾生的利益,不能傷害自己,同樣為了自己也不能傷害眾生。這是很符合邏輯的。

       生起慈悲心以後,就會想到應該去利益眾生,但是在自己基礎和能力不夠的情況下,不要急於去利益別人。剛剛進入佛門的人,做上供下施是應該的,上師也讓弟子做,比如建寺院,做慈善捐助等,但如果信仰智慧福報慈悲還不穩定,只做表面的善業,最後信仰也減少了,煩惱增加了,經濟受影響了,這樣就不好了。在有能力有福報的情況下,大乘弟子應該去做,值得隨喜恭敬,但在沒有斷除我執之前,做利益眾生的事情時,先不要傷害自己。剛開始還是好好修自己的心,能生起穩固的慈悲心再說。


文:安曲查理寺_格西索南 http://www.t-mbu.com/index.php
Picture
0 Comments

佛說:欲界有四種性愛方式

1/8/2016

0 Comments

 
三界中的有情雖然種類繁多、狀況各異,但轉生的形式卻只有四種,即胎生、卵生、濕生和化生。由母胎孕育而生者為胎生,如人類、牛、羊等動物;從卵孵化而生者為卵生,如雞、鴨等;憑藉濕熱的溫度而生者為濕生,如米面等糧食中的小蟲、飛蛾等;不需要前面的條件而自然出生者為化生,如諸天的天人及中陰身等。

佛經中說,三界中的人趣和畜生趣有情,都有這四種生命形式。牛羊等動物是胎生,雞鴨等動物是卵生,米面中的小蟲等是濕生,人類是胎生,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現見的,大家也都承認。但卵生、濕生和化生的人卻極為罕見,據說在古代或者偏遠地區有個別這樣的人。

地獄和天界以及中陰身的有情,都是化生。

餓鬼的有情,有胎生和化生兩類。佛經中記載一位有著五百個孩子的鬼子母的故事。鬼子母生有五百個孩子,但經常擄取人間的孩童作為食物。有一次,佛陀為了教化她,便用法力藏起了鬼子母一個孩子。當她發現自己少了一個孩子後,便來到佛陀面前求助,佛陀對她說:“你自己有五百個孩子,少了一個都焦急萬分,而人們只有一兩個孩子,你吃了他們的孩子,讓他們怎麼辦呢?”鬼子母由於過去的善業,當下悔悟,並在佛陀面前立下了永不再吃小孩的誓言。鬼子母及他的五百個孩子都屬於胎生的餓鬼。

在這四種生命形式中,佛教認為化生是最殊勝的。既然如此,當年佛陀為甚麼以胎生的形式降生在印度王宮中呢?這是為了勉勵眾生,同是血肉之軀,太子既然能修持成佛,普通的凡人也同樣可以做到。如果以化生出世,人們或以為是天神下凡,或以為是魔鬼幻變,反而起不到有利的效果。

欲界的六慾天雖然是化生,但仍有性愛。根據六慾天的天界不同,其性愛方式也各異。四天王天和三十三天的性愛方式跟人類相似,都是男女結合;夜摩天的有情以擁抱來完成性愛;兜率天以牽手完成性愛;化樂天以破顏而笑完成性愛;最高的他化自在天則以對視即完成性愛。

正是利用欲界天的四種性愛方式,佛陀建立了四部密續,以度化不同根基的眾生。以對視建立了事密續,以歡笑建立了行密續,以牽手建立了瑜伽密續,以擁抱結合建立了無上密續。

由於密宗的這種特殊教化方法,引起很多不明真義者的懷疑,有的甚至認為密宗乃至藏傳佛教並非正統佛教。其實即使在大乘顯教中,也有類似闡述。不過由於受所化眾生根性的限制,並沒有作進一步的闡釋而已。如《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參訪婆須蜜多女菩薩的經歷。女菩薩告訴善財說:“求法人啊,我已證得菩薩解脫法門,叫做離貪欲際。得這個法門,我能隨眾生意欲而變現身形。如果有的眾生生愛欲來看我,我就為他說法。他聽到說法後,就會消除貪欲之念,證入菩薩無著境界三昧。有的眾生握一下我的手,就會遠離愛欲之念,證得菩薩遍住佛國三昧;有的眾生上一下我的床,就會遠離愛欲之念,證入菩薩解脫光明三昧;有的眾生看我一眼,就會消除愛欲之念,證得菩薩寂靜莊嚴三昧;有的眾生和我接吻,就會遠離愛欲之念,證得菩薩增長一切眾生福德藏三昧。凡是眾生來親近我,他們都會進入無欲境界,證得菩薩一切智地現前無礙解脫三昧。”

從這裡可以看出,密宗的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四續”,以觀樂、笑樂,執手樂,擁抱樂等“四樂”為喻,其出處顯然就是《華嚴經》。

Picture
藏傳畫法的龍族眾生
0 Comments

別再執著妄想了!

1/8/2016

0 Comments

 
人的能量大多消耗在妄想上!

英國劍橋大學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人類腦部消耗的能量十分驚人:腦部約占體重2%,卻消耗了全身20%的能量。同時,大腦灰質耗能更驚人,腦細胞的耗能甚至和心臟耗能一樣多,人類在進行各種深度的思考時也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劍橋大學生物神經科學教授西蒙·克勞林說:“我們已經證實,大腦功能運作需消耗大量能量,大量的能量消耗使大腦發展受到限制,這也將限制我們的表現和行為,從而影響我們智力的發展”。、

“當人們在思考時,腦部不斷關聯和對比著不同信息。”西蒙·克勞林表示,超負荷的能量消耗,可能使大腦停止進化,從而限制人類智力的發展。甚至有專家指出,人類智力不但停滯不前,甚至可能出現倒退。

劍橋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埃德布摩爾指出,想要變得更聰明意味著要加強大腦各部分之間的鏈接,這將耗費更多的能量,從而進一步限制人類智力的發展。 科學家同時表示,人類腦部中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神經元,如果超負荷運轉,將會像電腦一樣無法“充分散熱”。腦部無法“充分散熱”,則無法生成神經脈沖,限制人類變得更聰明,甚至會變得越來越“笨”。

淨空法師說:能量消耗到哪裡去?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你的雜念太多;如果你妄念少了,你消耗就少了。古時候的修行人,他妄念少,沒有欲求,沒有欲望,沒有希求,他心地清淨,所以他每天一點點飲食,足夠補充他的能源,他體力的需要足夠了。可是妄想多的人不行,他要補充的不夠,他體力就支持不了,他就要生病。諸位想想,這個事情還是心理上的事情,心雜心亂,你身體就需要大量的能量補充;心清淨,妄念少,身體需要補充能量也就少。


Picture
0 Comments

修行,不要拘泥於形式  多識仁波切

1/5/2016

0 Comments

 
俗家弟子不能生搬硬套寺廟裡那一套修行方式,因為僧尼是職業修行人,而在家的弟子,必須工作、幹事業以掙錢吃飯、養家糊口,修行不是專業,只能是副業。所以應採取因人而異、因事而異的方法來修行。
Picture
比如說,退休的、年齡大的人,時間多的可以多修;在工作崗位上的人,時間少的可以少修,適當地擠時間來修行。又,有的可以明修,有的可以暗修。如果所做職業不允許公開修,就只能暗修。
文革時,既沒有佛像,也沒有經典,拿著念珠就會被作為搞迷信活動而挨批鬥,去哪裡朝拜、燒香呢?但是除了燒香拜佛就沒有別的修行辦法了嗎?信仰在我心中,無須打著標記,外在環境再惡劣也絕不放棄自己的信仰!那時就得暗修,不能明修。我到溫州去,看到那兒的民俗很奇怪,信教的人都在家門上打上標記,如信基督教就貼一個紅十字,信佛教就貼上觀音、彌陀橫帖等。其實,信仰是思想方面的事情,不需要在表面作記號的。

燒香、磕頭、靜坐等,有很多身修的辦法,講究姿勢,練氣調脈。念經、念咒是口修,如淨土宗修念佛號求生西方淨土,平時問訊時都用佛號來代替;皈依漢傳佛教的人,要求須天天念規定的幾種經典。但是,念經的目的是為了要懂,經典裡到底說的是甚麼?是佛陀教導我們該如何看待問題及解決問題。但是很多的人念經就只是念,僅有念的聲音而已,不解經義。

心修就是觀修。甚至念咒也可以觀咒,如金剛誦是密法裡最高的法,它就不是念的,而是觀呼吸,把呼、吸觀成一個咒的聲音,這是最好的念咒方法,是心念口不念。任何咒都可以心念、默念,比如在公共場所或在家裡,要遵守公共道德,不能學僧人在寺院裡的樣,又打鼓又吹號地念經、念咒,人家會罵你是神經病。這就需要方便修,不能生搬硬套搞形式主義。心念,在心裡觀,不妨礙別人,也不耽誤自己的工作,一邊做事一邊念咒,走路、坐車,甚至睡覺都可以修行。比如《入菩薩行論》的著作者寂天大師,別人見他天天甚麼也不幹,吃過飯就睡覺,他是睡下後才觀。很多人喜歡這種方法,晚上人都睡了,挺安靜的,沒有人來干擾自己,心也容易靜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修行時機,觀修就有可能會比較清晰。

Picture
在藏地,無須皈依證,孩子長到兩三歲就開始念六字真言,家家孩子都會念經,《般若經》、《大白傘蓋經》、《心經》等常念。而且,並不是說坐下來念經,起來了再幹活,而是手裡在幹活,嘴裡在念經。一邊放牧,趕著羊群、牛群的時候,也正好念經、念咒。僧人也大多如此,邊幹活邊念經。

所以,修行有多種,不要拘泥於形式。比如說利樂上供,可以以心代行、以觀代物。禮佛,不一定要合十、叩拜,從心裡去拜佛敬佛是主要的。比如獻花、燃香、獻淨水和食品等,所獻的有形的東西是有限的,儀軌中說“我以四海之水作供養”,作供的小水碗如何能盛下四大海水?這就要靠觀的功德能量。觀想世界上所有的鮮花,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觀想一切人造的、自然的香,如檀香、百花之香,都拿來做供養;觀想自己家裡的食品及所有的東西都來作供;觀想無主的野生水果、海洋、地下礦藏等作供養……用意念來想像作供,就是最大的供養。《普賢行願》裡講到,拜佛的時候,把自己的身體想像成多如微塵,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禮敬一切諸佛,這功德有多大?所以,以觀代物是密法裡的一個方便。儘管自己沒有很多東西可作佈施,但卻可以以觀代供、以觀代施,觀想以無數的財物、藥品施予眾生,培養自己的利眾心,圓滿施波羅。

六度歸根到底是為了修心,是為了培養自己良好的心態,有沒有財物施供並不重要。釋迦牟尼佛因地時,有一世是一個窮人的孩子,當過去佛大釋迦牟尼到來時,很多的國王、大臣等富人,都拿著金銀財寶來供養佛,這個孩子正在路邊玩耍,他心裡非常敬仰佛陀但卻無有財物來供養,於是就從地上捧了一把土來供養佛。大釋迦牟尼佛說:“好啊!將來,你會因為此善而成為大地的主人。”因為他以土來作供,土代表大地,是把整個大地供養給了佛,所以將來就成為大地的主人。可見,供養不在多少而在心誠,心誠是最大的善。

如果動機目的不純,就是以金山、銀山來供養或施捨,也沒有甚麼功德。所以,是善是惡,主要看動機目的。動機目的是善,結果也屬於善;動機目的如果是惡,結果便是惡,為了個人名利,即使是做了一件善事也是惡。比如殺人,《律》裡講,失手殺人不算殺,沒有殺人的罪惡。如果在院子裡面望外扔石頭,這塊石頭剛好落在走過來的一個人頭上,把這個人打死了,這算不算是殺人呢?不算。世俗的法律算是失手殺人,但佛教和世俗的法律不一樣,規定得更系統、細緻,殺人、殺生,指的是有意識地故意殺害。因為扔石頭的人無殺人動機,他是無意識的,所以不算是殺罪。

很多的修行都是用觀想來代替的。比如獻曼扎,大威德壇城上面放一些五色糧食,象徵著把四大部洲、須彌山、八大小洲等整個宇宙都獻給佛。如果不是靠觀想,這麼小的東西怎能代表整個宇宙呢?

所以,修佛即修心,修心是一個重要主題。行善作惡、輪回解脫、去染還淨,心在起著主導的作用。

0 Comments

道次第八大引導 

1/2/2016

0 Comments

 
      宗喀巴大師省去 《道次第廣論》中的繁說,攝其要義著出《道次第略論》;前者以‘講傳’為主,此論則以‘耳傳’為主,教授的關要各有不同,可相互補充。

      宗喀巴大師意識到,將來會有人不知如何將這些較廣的教授用於實修,他本人曾指示說...然能了解一切講說皆為修持者,實屬少數,可先將所應修持之事予以摘略, 另著專書詳述。



      於是有了嘉旺 · 索朗嘉措 (福海)的《道次第 · 純金》;第五世達賴喇嘛的《道次第 · 文殊口授》(此論可視為 (純金)的注解),班禪 · 洛桑卻堅 (善慧法幢)的《樂道》;至尊洛桑耶協 (第二世班禪善慧智)的《速道》 (此論猶如《樂道》的注解)。 

      宗喀巴大師的三種道次第,以及上述四種‘明晰引導’,加上達波 · 昂旺扎巴的《善說精髓》),這八種合起來便稱為‘道次第八大引導’。 

Picture
0 Comments

首先須觀察所修之法 

1/2/2016

0 Comments

 
      關於所聽之法,首先要弄清楚以下幾點:第一,所修之法必須是大師佛陀所說的; 其次,必須是經過諸位班智達解釋抉擇的;第三,必須是由那些大成就者修習後在相續中發生証悟的。

      我們應該修這樣的法,至於其他佛沒有講過的,任何智者成就者都不知 道的所謂甚深教授,再怎麼修,其結果也只能是佛未曾得到的,或是其他智者成就者根本成就不了的。 

      因此,我們首先必須觀察所修之法,如薩迦班智達所說:
      事關馬寶等,不大之買賣, 

      問他善思量;於今生小事, 
      尚如此勤苦,諸生長久事, 
      雖有賴正法,妙劣不觀察,
      遇法即信受,如狗食不可。


(出處:菩提道次第引導·掌中解脫 )
Picture
0 Comments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