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文化出版社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

朝覲心靈的聖地

薩迦班智達自勉文

7/29/2015

0 Comments

 
Picture
西藏三文殊之一,薩迦班智達自勉文

我禮佛法僧三寶!
您的賢善如寶石般璀璨,光彩奪目。
您是諸天等所有一切眾生的皈依處。每當我憶念您,所有傷心事不復存,天上天下無有如您者。



我們造作各種業種子,深植在我們的識田𥚃,種性也就儲存在當中。
於是收獲的幻相逐漸萌芽。願這些明顯的錯覺淡入虛空。


瘋狂幻化的世間如夢,那些都不真實,
然而卻是許多快樂和痛苦的因,莫追逐它們,
拒絕你內在的渴望。



譯師啊 莫被眼前的境界困惑。

輪迴法無情,這是無庸置疑的,
人類是迷失的羊群,他們有無盡的責任。


即使你真心嘗試,他們也難以取悅。
譯師啊,別再想要迎合人們。

0 Comments

煩惱

7/28/2015

0 Comments

 
Picture
      煩惱所造作的惡業,之後會導致嚴重的痛苦,而這些痛苦,有時會到達自己完全不能忍受的程度。


      由於無明會生貪戀、瞋恨、愚痴、傲慢及嫉妒等五種煩惱,而這五種煩惱,每一項又包括了其他細項,如此繁衍,因而形成了八萬四千種煩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八萬四千煩惱。

0 Comments

佛說玉耶女經

7/25/2015

0 Comments

 
Picture
     佛陀的教化是契機契理之教,時隔2500年的今天,我們重讀佛說《玉耶女經》仍倍感親切,如浴甘露,醍醐灌頂。
      佛陀以其無上智慧對女性及為人妻的女性問題做出了精細剖析和精辟分類,其核心思想對於當今的家庭生活和婚姻矛盾的化解仍有著重要的意義,讓我們深深讚嘆佛陀說法八萬四千法門,為度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而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法為筏喻,意在彼岸。

《 佛說玉耶女經 》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孤獨。為子取婦。得豪貴長者家女。端正無雙。憍豪驁慢。不以婦禮承事姑嫜夫主。給孤獨家議曰。其婦憍慢。當以何法而教訓之。若以杖捶非善法也。若無訓教。其罪日增長者。唯佛大聖善能教訓。辦供設齋食。明日請佛。佛即受請。明日佛來將諸徒眾。給孤獨家盡出禮佛。玉耶不出。佛即放大光明紫磨金色。照玉耶室內。佛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玉耶見佛光明相貌。即大驚怖。生畏懼心便出禮佛。佛告玉耶。女人之法。不當以倚端正而生憍慢。形貌端正。非為端正。唯心行端正。人所愛敬。是為端正。不得以倚面貌端正憍慢自恣。後生卑賤為人走使。

佛告玉耶。女人之法。有三鄣十惡。不自覺知。玉耶白佛。何等三鄣十惡。佛告玉耶。一者小時父母所鄣。二者出嫁夫主所鄣。三者老時兒子所鄣。是為三鄣。

何等十惡。一者生時父母不喜。二者養育無味。三者常憂嫁娶失禮。四者處處畏人。五者與父母別離。六者倚他門戶。七者懷妊甚難。八者產生時難。九者常畏夫主。十者恒不得自在。是為十惡。

玉耶聞佛說三鄣十惡。身心戰悚白佛言。唯願世尊。教我作婦之法。

佛告玉耶。作婦之法。當有五等。何謂為五。一如母婦。二如臣婦。三如妹婦。四者婢婦。五者夫婦。何謂母婦。愛夫如子故。名母婦。何謂臣婦。事夫如君故。名臣婦。何謂妹婦。事夫如兄故。名妹婦。何謂婢婦。事夫如妾故。名婢婦。何謂夫婦。背親向疏永離所生。恩愛親昵同心異形。尊奉敬慎無憍慢情。善事內外家殷豐盈。待接賓客稱揚善名。最為夫婦之道。

佛告玉耶。奉事姑嫜夫主。亦有五善三惡。玉耶白佛。何等五善三惡。

佛告玉耶言。

一者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向口。先進姑嫜夫主。
二者看視家物。莫令漏失。
三者慎其口語忍辱少瞋。
四者矜莊誡慎。恒恐不及。
五者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親族歡喜為人所譽。是為五善

何者三惡。

一者未冥早眠日出不起。夫主訶瞋反見嫌罵。
二者好食自噉。惡食便與姑嫜夫主。姦色欺詐妖邪萬端。
三者不念生活。遊冶世間。道他好醜求人長短。鬥亂口舌。親族憎嫉。為人所賤。是為三惡。

玉耶聞佛說五善三惡。信敬歡喜心生慚愧。白佛言。弟子愚癡。未見佛時。未聞法時。施自咎無量。及諸障礙不自覺知。今復聞說。開悟意解。乃知先來所行為非。自今已去。改往修來順尊所說。不復敢違。唯願聖尊。慈愍救濟聽我懺悔。得除咎。受我五戒得為弟子。佛言。善哉玉耶。聽汝懺悔。莫復更作。垂賜戒法敬奉修行。佛言。諦聽善思念之。玉耶言。唯然世尊。願樂受持。

佛告玉耶。持一戒者。身手不殺恩及群生。
持二戒者。清淨仁讓不盜。減己濟眾。
持三戒者。貞潔不婬行無沾污。
持四戒者。不得妄語乃至戲笑。

持五戒者。遠酒不飲不犯眾惡。護持禁戒。如救頭然。自觀身形不得久住。危命如電速。如風過庭。少壯必衰。莫恃姿容。當勤精進棄捨世榮。如菩薩法。汝今修行。可得至佛。佛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聽。吾今得佛。稱善所致大乘教。無男無女。樂聞法者。隨願所得。

玉耶白佛言。世尊。其善婦者。當得何榮。其惡婦者。當得何咎。佛告玉耶。其善婦者。現世榮譽親族敬念。受福生天。天上壽盡還生世間。王侯子孫在所生處。一切尊敬。其惡婦者。是人憎嫉無不厭患。欲令早死。命終當墮地獄畜生奴婢。展轉其中無有出期。玉耶聞說善惡婦法。心生畏懼。懇側修行即得道跡。彫刻錦繡作珠寶帳。懸繒幡蓋燒眾名香。遶塔歌唄聲徹十方。見者隨喜稽首廟堂。

阿難白佛言。當何名此經。佛言。此經名教化女人。名玉耶經。若女人得聞此經。受持讀誦如法修行。捨是女身不得更受。說是經時。大眾歡喜。作禮奉行。

0 Comments

來自星星的傻瓜PK

7/18/2015

0 Comments

 
藏傳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它是知識性的宗教,是哲學性的宗教,藏傳佛教是心靈的科學,不是迷信,不像有些宗教不能問為什麼,不能提問題。~多識仁波切

周末的夜晚在家看電影去錄影帶店租片,建議選這片剛上架的 ”來自星星的傻瓜“ 本片主要探討宗教、信仰的問題,非常值得一看的好片~看看有些不好的宗教團體是如何利用信徒對於宗教的迷信而達到斂財的目的...影片上眏後,在印度還造成非常大的爭議。


~來自星星的傻瓜~
電影介紹:
電影就藉著外星人的眼光,嘲諷印度許多自稱有超能力的「神人」,以及他們利用信徒的迷信,五花八門的斂財操弄手段,在印度引起不少話題和爭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cpu3wcnDWQ

0 Comments

在佛法僧面前,居士的本分是什麼?

7/16/2015

0 Comments

 
Picture
     佛法是靠僧傳,因為佛規定末法時期,說法主,行來主,坐禪主,講法主都是由僧來擔當。就佛在世時候,授戒也是由僧來傳的。包括釋迦牟尼的父親受五戒的時候,佛不是親自給授的,是由僧給授的。所以說佛法得靠僧團來住世弘揚。

      在家居士是護持位。什麼叫護持位?是護持三寶的位置,來修行。為什麼居士有很多,修行的多?成就的少?因為他把這個位置給顛倒了。



Read More
0 Comments

天堂寺的彩虹

7/15/2015

0 Comments

 
天堂寺院的彩虹

多識仁波切宅院(囊欠)的天空,出現了傳說中的"因陀羅之弓"---今天親眼所見。the marvelous rainbow I have witnessed today !



Picture
0 Comments

供水

7/10/2015

0 Comments

 

小和尚教您如何每天供水

Picture
供水的方法
祈願:佛弟子XXX將三千大千世界的水都化為潔淨的甘露淨水,獻給諸佛菩薩OM.AH.HUM. OM.AH.HUM. OM.AH.HUM. 
回向:祈願供水功德,回向一切眾生。 在一切眾生成佛以前,都能有潔淨的淨水可飲用、使用。

感謝 沈陽北塔 制作。


Picture

Read More
0 Comments

前進尼泊爾的僧眾

7/1/2015

0 Comments

 
Picture
根據尼泊爾《蘇瓦揚普史書》記載:“加德滿都一帶地區原來是一個巨大的那伽巴沙湖泊,湖內有龍王居住,後來文殊師利由摩訶支那(中國)來到此地,辟開了湖南邊的山嶺,將這一湖水洩乾,並在此建立蘇瓦揚普寺,因之稱此地為尼泊爾。”這一傳說顯示了中尼兩國傳統的親切友誼。

西元前565年,迦毗羅衛(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的王子釋迦牟尼出生在今天尼泊爾南部的洛明達(古稱藍毗尼),他出家成道後,在印度各地遊行說法,吸收徒眾,傳播他的思想,於是形成為佛教。他的教法於公元一世紀前後傳入中國,由於中國各族人民的廣泛信仰,佛教在中國逐漸成為一個系統完備的宗教——這就是中尼佛教關係史上的殊勝因緣。

由於佛教的因緣,中國歷代僧人前往尼泊爾朝禮釋迦牟尼聖跡的人很多,其中最早而最知名的是西元405年東晉法顯到達佛陀的家鄉迦毗羅衛城和佛陀的出生地藍毗尼園,瞻禮遺跡,法顯並將當時情形在他的名著《法顯傳》中加以記錄。法顯以後十餘年,中國名僧智猛也曾到迦毗羅衛朝訪佛跡。

在法顯往訪迦毗羅衛的同時,一位迦毗羅衛籍的僧人佛馱跋陀羅來到了中國。他是釋迦族人,大約於西元406年左右到達長安弘傳禪學,隨後又經名僧慧遠邀上廬山,譯出有關禪教諸經,西元418年又到建業(今南京),在道場寺和法顯共譯出《摩訶僧祇律》四十卷,又和沙門法業、慧嚴等一百多人譯出《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此外他在中國還譯出《觀佛三昧海經》《文殊師利發願經》等共十三部一百二十五卷,他的業績深為中國佛教學人所追念。

嗣後,西元633年玄奘法師也朝禮過藍毗尼園和迦毗羅衛城。那時迦毗羅衛已經傾圯,只剩宮殿故基窣堵波和石柱的遺跡。玄奘在此徘徊瞻禮,並在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詳加記載,說加德滿都地區宗教繁華、寺院林立,僧徒二千餘人,大小二乘並皆研習;當時有名的鴦輸伐摩王在位,崇信佛法。其時,尼泊爾國公主和唐文成公主都嫁與西藏藏王松贊干布王為妃,這一段和好因緣更促進了中尼的友好關係,因而溝通了一條從長安經拉薩、加德滿都到印度的交通路線(即當時所謂吐蕃、尼波羅道),不獨唐朝使臣李義表、王玄策先後出使印度都經由此道,即唐代僧人玄照、道希、玄太、玄烙、道方、末底僧訶、玄會等往返印度,也都先後到過尼泊爾國。又玄照從印度返唐,路次尼泊爾國時,國王還遣人護送他到吐蕃,探望文成公主後回到洛陽。此後,在西元764年中國僧人悟空也訪問了尼泊爾國,瞻禮了迦毗羅衛城。西元964年中國沙門繼業等三百人由宋太祖派遣赴印度求法,歸途也道經尼泊爾國。

由於尼泊爾和中國西藏地區緊鄰,因之彼此之間在佛教關係上也很密切:中國藏文佛經有一部分是由尼泊爾古代的譯師們所傳譯,西藏寺院的古建築以及梵式的、尼式的造像等佛教文化遺跡也有許多出自尼泊爾的藝匠之手。元世祖中統元年(西元1260),曾向尼泊爾邀請藝匠八十人到達西藏地區,為帝師帕思巴建黃金塔。其中有一位名匠阿尼哥,禮帕思巴為師,同至北京。阿尼哥曾一度為僧,由於他畫塑鑄金的技術都很高明,元朝特設梵像提舉司,請他主持,令專管鑄像、繪像、土木雕塑等項工藝。當時中國兩京寺觀之像,多出於阿尼哥之手。現存的北京妙應寺白塔,據《阿尼哥神道碑》記載,也是阿尼哥所設計建築。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西元1384)曾經派遣沙門智光為國使,攜帶國書彩幣到尼泊爾通好;尼泊爾國王馬達納羅摩也遣使來中國,致送金塔、佛經、名馬、方物。明成祖時,智光法師第二次奉派出使尼泊爾國,同時尼泊爾也遣使來報。從此以後,兩國使臣報聘不絕。

0 Comments

《佛遺教經》

6/2/2015

0 Comments

 
Picture
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毀謗、譏諷、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


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
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
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
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
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之所住處。


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
趣得支身,以除飢渴。
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
受人供養,取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
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
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0 Comments

佛學戒律依止上師

6/1/2015

0 Comments

 
Picture
女士應如何依止男性師父          文 釋龍相  (網站轉載)

我這篇文章多年來在網絡轉載率極高,但是在轉載的過程中,從題目到內容都經常被人篡改,有時候被改得面目全非,已失本旨,也很無奈。今天師父命我乾脆自己發個正版的出來,故依教奉行。此文寫在六七年前,如今看來也有不少需要修正的地方,今次也在原稿上做了些許修改,把想談的問題談得更明確些。

其實女弟子依止女性師父是最合適的。但很可惜的是這個時代具足德相的女師父寥若晨星,就算有零星的幾位,也輪不到一般女弟子依止,所以絕大多數女性還是依止了比丘師父。


經過大寺院嚴格訓練的女居士可能不太會出問題。中青年女居士,剛接觸佛教,不懂規範,在接觸比丘的過程中,要怎樣保護師父和自己呢?我們見到有些比丘法師本欲出來弘法,最後卻破戒或還俗,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女弟子的主動追求。青少年便出家,一直身處寺院環境,沒有社會經驗,其實確實不太會處理這樣的情況。的確,你如果真的愛佛教,就應該愛師父。但你若愛師父,就應該保護師父的道心,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若愛到搶回家裡去了,那就真是罪人,因為這位師父,他本來是可以幫助許許多多眾生的,而他的這個事業,卻被你毀了。因此,女居士應該自覺主動地規避錯誤。一個人出家不容易,修行不容易,把他引誘回世俗中去,罪莫大焉!法師,他的主要魅力,說到底就是那件法衣,他有威儀有風采,是拜三寶加持所賜。脫掉法衣,他甚至比不上一個普通人,因為他既不懂賺錢,也沒有世俗社會生存能力。他存在的唯一價值本來就是宣講佛法,弘法利生,失去這個價值,他就甚麼也不是,如果他也曾有道心,他自己都會感到非常痛苦。男女欲愛,無常如空電,為了這點點動物都會做的事就自害毀他,是真正的愚痴。

當然,作為比丘,自己守住戒律是第一要務。自己守得好,任誰也不能怎樣。但作為女性弟子,若有機會頻繁地和比丘師父接觸,要怎樣去做,也是很重要的事。有時候有的師父靦腆,不好意思直接呵斥,妥協到最後就嗚呼哀哉了。

我曾親眼所見,有的女士,不懂比丘是不能觸碰女人的,講笑起來,一高興就把手搭到師父身上去了。如果是普通男生,那其實倒也沒甚麼,也不能怪女孩子,現在男女交往早就沒有那麼封建。但比丘,他們不是普通男性,他們不可以觸摸女人。師父當即就比較客氣地向這位女士指出:“請你以後不要這樣做,我是和尚。”這是非常正確的做法。如果一開始不好意思講,天長日久互相觸碰,欲界凡夫,豈能無事呢!我還見過一位,她有事招呼異性師父,總愛去扯袖子,直到被一位師父瞪了一眼方才收斂。出家人不能觸摸異性是戒律,無論在哪裡,東方還是西方,這個戒律不能隨所謂民俗而改變。但凡與異性握手禮、擁抱、禮節性親吻,對佛教的出家人來說都是不可以的。這是一條重戒,沒有藉口。所以如果你見到一位法師與異性摟摟抱抱,還說是西方禮節,那麼你其實可以離他遠一點。不尊重自己的戒律者,很難指望更多的甚麼。

在我們漢傳和藏傳的戒統中(因為南傳我不是很瞭解),比丘不能單獨接見女性,也不能單獨為女性說法。一般來說,比丘師父在接待女眾的時候是會講明的:不要單獨來見我。如果他沒有講,那也應該自覺。要告訴自己:我不應該造成我的師父犯戒!女性見比丘,最好是帶男性同去。退而求其次,帶女性同去也可以。有些特殊情況,比如女性和異性法師在同一個場所辦公,那麼應當敞開房門,令所有過往人等都可以看到屋內的情形。在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其實打電話是最合適的,能不要去見就不要去見。我自己也曾有很慚愧的經歷,那時還是初學佛,我和一位居士一起約好去師父那裡聽法,可是那天那位居士竟然沒有來,只有我一個人到了師父那裡,師父當即便叫我回去。那時是酷暑時節,我去一次師父那裡要一個多小時,在我被他趕回去的那一刻,心裡的確是很鬱悶,但在回去的路上,我便不由得非常敬重師父了。持戒的法師才是值得依止的。

實際上,女居士頻繁打電話、發消息打擾比丘也是不合適的,尤其不合適的是向比丘傾訴雞毛蒜皮的生活問題、糾結難解的感情問題,這種事情還偏就屢屢發生,這其中的尷尬其實真的只有出家人自己知道。感情不如意,找和尚,實在是不合理,又容易產生移情作用,到頭來極難收拾。就算是同性別的法師,其實也不好處理這類傾訴,因為出家人本來就不應插手這樣的事。

和尚就是和尚,長得再端嚴,性格再平易近人,也還是和尚。女居士應控制好自己說話的方式,切勿言語輕佻,更不應與和尚撒嬌撒痴。這種情況很多,有時是很難自覺的,因為在社會上已經習慣了。我遇到師父的時候還是年輕的大學生,有一次我在網上向他討書看,習氣現起來,說:“師父我要書我要書我要書。”本心倒也真的不是跟他撒嬌,只是和同學說話就是這樣習慣了。但師父當即很嚴肅地回復了一句:“不要跟和尚撒嬌。”這句話我始終記著,後來也再沒有以類似的現象引起師父不悅。其實會這樣教育弟子的法師,是更令人敬重的。

另外還有常見的不當行為,就是女居士去照顧比丘的私生活,洗衣疊被之類。如果一位比丘的侍者是個女人,一般人會怎麼看呢?這其實是不用多說的。除非這位比丘年老、多病、又完全沒有同性肯來照顧,那麼女性出於悲憫而照顧他時,也是要保持相當如理如法的距離。在藏地正規的寺院,如果比丘的床被女人坐過,那是很麻煩的事,要重洗。漢藏兩地,比丘都不會歡迎女人坐在自己的床上、觸摸自己的衣服被褥。這也是一個需要普及給初入門居士的常識。

退一萬步,哪怕你遇到的師父背地裡真的是個不守規矩的無良之徒,你自己能把規矩都做到,也不會出任何事。如果自己做不到,而這個師父還偏就不教,那,倒霉起來只好責任自負。你可以很開朗,可以說笑,可以用不著壓抑你的性格,不必把自己搞得跟戴著假面具一樣刻板,但,上述起碼的事情一定要做好。這樣做並不會妨礙你依止師父學習佛法。相反,不這樣做,則很有可能毀掉你原本擁有的學法前景。因為一位持戒、正直的師父,不可能喜歡一個女弟子跟自己動手動腳、言語輕浮、更不會願意破壞自己的修行。如果這個弟子總是那樣,那麼疏遠她是唯一的辦法。

如果有男性出家人約你單獨到房間“談談”,你應該婉言拒絕。如果他對你做出過於親切的言行舉止,你應當能跑多遠就跑多遠。有人會覺得這是師父對自己特殊,對自己好,沾沾自喜。可是我要告訴你:普通男士這樣做,不一定是壞人;一個出家人這樣做,他絕不可能是好人。

最後說明一點:引誘比丘破戒的女人,是沒有資格受佛教居士戒乃至出家戒的。這是一種被棄於解脫大海之外的極重罪。

0 Comments
<<Previous
Forward>>

    佛學日誌

    正知、正見是走向證悟之道,是行駛菩提大船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在網域佛海中,高僧大德的佛法甘露,是茫茫大海的燈塔,是我們成佛渡眾的入門基石。
    依循正法的佛學日誌與僧語名錄,導引我們走向利眾的成佛之道。  

    歷史檔案

    Octo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Sept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September 2014
    April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文章分類

    All
    佛學日誌
    佛學日誌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夏壩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多識仁波切
    大司徒仁波切
    天天藏曆
    安曲仁波切
    宗薩欽哲仁波切
    桑東仁波切
    現代科學與佛法
    藏傳佛教紀念日
    西藏聖境
    頂果欽哲仁波切

    RSS Feed

    聖地文化資訊網

We Would Love to Have You Visit Soon!


Telephone

+886-2-2682-859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首頁
  • 聖地出版
    • 作者介紹 >
      • 天祝名人 多識仁波切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藏典出版
    • 作者介紹
    • 發行書目
    • 郵購書籍
    • 購書平台
  • 漢譯計畫
    • 至尊宗喀巴大師文集 >
      • No. 001/KA001
      • No. 002/KA002
      • No. 003/KA003
      • No. 004/KA004
      • No. 005/KA005
      • No. 006/KA006
      • No. 007/KA007
    • 第一函 KA001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2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3 新譯平裝書
    • 第一函 Ka004 新譯平裝書
  • 聖地西藏
    • 西藏文化 >
      • 藏地旅遊
    • 西藏藝術 >
      • 西藏音樂、電影
      • 西藏樂器
      • 西藏服飾
      • 西藏歌舞、戲劇
      • 藝文訊息
  • 雲端教室
    • 多識仁波切 - 疑問解答 >
      • 佛教基礎知識
      • 佛教與現代社會
    • 佛教理論框架 >
      • 佛教源流
      • 佛教總教旨
      • 藏傳五部大論
      • 佛教基礎教義
      • 佛教傳承
      • 佛教四宗 >
        • 毗婆沙宗
        • 經部宗
        • 唯識宗
        • 中觀宗 >
          • 中觀自續
          • 中觀應成
    • YT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線上有聲書
    • 學習日誌 >
      • 實修行門
      • 佛學筆記
      • 藏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