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聖地文化出版社 - 佛法討論]]>Wed, 01 May 2024 10:42:15 -0700Weebly<![CDATA[仁波切能否大致解說一下因明中的“返體”?]]>Sun, 17 Apr 2016 13:56:41 GMThttp://saintyculture.com/20315278613534235542/4​        事物的返體共有三種:自返體、義返體、本基返體。
        名稱所代表的是“自返體”,如排除非樹的“樹”(樹的共相)是樹的自返體。自返體是事物的概念。“義返體”是事物的性相(定義)。如“有實際作用的存在”是有為法的性相定義,也是有為法的“義返體”。“本基返體”是指:名稱概念所代表的具體的事物。如自然界生長的植物類的松樹、柳樹等等,是樹的“本基返體”。因為,一切事物的概念名稱的本源和物質基礎是自然界的實有事物。如“樹”的概念是真實概念,因為這個概念的內容是真實存在;“上帝”的概念是虛假概念,因為,上帝是純虛構之物。這個概念缺乏本基返體。沒有本基返體的事物,無法證明它的存在。

        每一個具體事物都是天然的自返體,因為,每一個具體事物都有“是己非他”的具體特性。即他是他自己,不是別的。如就人類而言,其個體的人,多得無法計算。但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是己非他”的具體存在。

​        如果沒有事物本身的這種個體和同類、同種的“是己非他”的排他自反特性,就無法產生抽象概念性的自返體。返體、排他、遮詮(否定)意義基本上相同,只是這幾個概念在使用上略有不同。返體重在表己、排他,遮詮重在排他。其中排他重在意義,而遮詮或遮遣,重在詞義。
文:多識倉活佛
​圖:西藏 拉姆拉措湖 
攝:陳堅
]]>
<![CDATA[應成駁論有什麼特色?請仁波切簡單介紹一下]]>Sun, 17 Apr 2016 13:52:15 GMThttp://saintyculture.com/20315278613534235542/3        應成式推理方法,實際上是一種駁論式推理方法。因此,他的正用是反駁,自證只是一種權變。反駁論式中的論據,以及論據與論點之間的邏輯關係,不一定是我方認可的和正確的,可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用對方的論點和邏輯關係,推出與對方觀點相反的結論。

        應成式推理式,有由論題、論點、論據三部分組成的完全論式和只有論題、論點,或只有論點、論據,或只有論點的不完全論式的兩種形式。

       論題是論證的事體,論點是應成結論。“應成”藏文 Tele 可譯作:應是,該是,必定是。論據是形成結論的邏輯理由。論據與論點之間構成周遍及與不周遍的邏輯關係。對正方組成的論式,反方回答的方式共有四種。若對論式中的第二項應成論點表示認可,就說“贊同”。若對論式中的第三項論據提出異議或不承認,就說“因不成立”。若論據與論點之間的邏輯關係不周遍,就說“不周遍”。若論據與論點之間相互排斥,就說:“反周遍。”

​        在藏傳佛教辯經院中,有一套根據藏語語法和修辭技巧形成的獨特的辯論術語,用起來既簡單順口,又貼切巧妙,韻味無窮。這種語言的技巧特色是藏語獨有的,無法精確翻譯成別種語文。即使是對藏語文和漢語文非常精通的譯師,也無法精確表達藏文上的那種精微細膩的內涵和神韻。翻譯成漢文後就覺得變味失色,覺得粗糙笨拙、拗口不順。有些拙劣的翻譯者,按原文字對字、句對句直譯,自認為那樣做是“忠於原文”。但那樣直譯的結果,譯文就變成了非藏非漢、非驢非馬的怪物。此前,用漢文翻譯的有些《因明》、《攝類集辯》之類的東西,讀者如讀咒文,就是上面所說的這些原因造成的。

文:多識倉活佛
​圖:西藏 後藏一處
攝:陳堅
]]>
<![CDATA[漢傳因明與藏傳因明有什麼異同?]]>Sun, 17 Apr 2016 13:51:02 GMThttp://saintyculture.com/20315278613534235542/2        唐朝的玄奘法師把因明論和唯識論從印度帶到了中原,和他的大弟子窺基一起,在漢地進行了宏傳。雖然在漢傳佛教中未能推廣因明,但“因明”這個名稱在學界並不生疏。但提起“量論”,在漢地聽到過這個名稱的人恐怕沒有幾個人。藏傳因明其實嚴格來說稱為“量學”,量學就是認識論。在量論中對認識的主體人和人的思想意識的性相、分類、作用、所緣境等的界定論證,對語言和思維的性質特點、語詞概念與客觀對象之間的關係,自相與共相,自體與返體,一體與異體,相連和相對,圓入與遮入等許多哲學問題在批判數論派、勝論派等外道邪說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陳那《集量論》共六章,其中第一章論現量,第二章論自比量,第三章論他比量。法稱《釋量論》共分四章,其中第一章論自比量,第四章論他比量,第三章論現量,第二章論證佛與佛教。這足以說明,因明邏輯只是量論的一個組成部分,絕不能把因明和量論劃等號。正如渥德爾在《印度佛教史》中說的:“他(量學)現在不是邏輯、論證、或辯論術,而是更根本的認識論,這才是它真正的研究課題,而論證方法不過是比量理論的附屬部分。”

          “因明”的“因”指論證的理由,判定的根據,“明”同“學”,如稱五明、十明。正確的推理論證,靠的是正確的理由。在因明推理中的正確理由——即正因,必須具備正因應具備的各項條件,這條件包括理由與論題,理由與論點之間關係,即因三相。既有正因,就有不具備因三相的不成因、不定因、相違因等不正因。因明的理論、方法、規則等都是以因理為中心展開的。掌握了因理就等於掌握了因明學。因明學的“因”字,一字道破了本學科的重點。

​        在漢傳佛教所說的“因明”和藏傳佛教所說的“因明”雖然名稱相同,但實際內容並不完全一樣。在漢傳佛教中,歷史上翻譯的因明經典資料僅限於《因明入正理論》、《正理門論》等二小論,這種資料的局限性,對量學因明學理的全面認識和正確把握,帶來了很大的局限性,這也是因明在漢傳佛教中未能起到認識方法思辨工具的主要原因。

        因明揭示的是一種事物中普遍存在的自然規律和人類與客觀規律相一致的人類的思維和認識規律。這思維認識規律不僅適用於學術研究領域,也適用於社會生活領域。量學因明在藏傳佛教中的學用實踐中證明了它在開發智慧、提高認識思辨能力的積極作用。我剛寫完的《藏傳佛教認識論總論——藏傳量學概論》一書就是對藏傳因明,更準確地說應該譯作藏傳量學或者認識論的三個組成部分,即攝類集辯(對紮)、心智論(羅柔)、因明論(達柔)所做的解說。

文:多識倉活佛
​圖:西藏 後藏一處
攝:陳堅
]]>
<![CDATA[據說西藏量學是以現量和比量為真正的量,那麼聖言量算什麼呢?]]>Sun, 17 Apr 2016 13:47:28 GMThttp://saintyculture.com/20315278613534235542/1​        由於人類知識的數量無限多,即使是可驗證的知識,既無可能,也不需要樣樣檢查驗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都相信經典書本知識,經典就成了一門認識未知事物的主要途徑。屬於通常經驗範圍的知識理論,如載於書本的各種科學原理,作為可信性論據使用,一般不會有異議。歷來對經典作論據有爭議的,主要是那些超經驗領域的學說。此類經典作論據,稱作聖言量。其原意,不限於聖經教言,泛指四吠陀之類的一切經典,故佛教不用“聖言量”之名,而用“經典量”。

        印度教認為“吠陀”是非人造天生書,其中字字是真理。其他各種宗教也主張自宗教典中語是絕對可信的真理。後來的各種世俗學派都把各自的祖師之言視為經典,當做權威學說,信奉不疑。這種違背理性的盲目信仰,在現今科技時代,仍然佔據破爛市場,可謂是人類的一大悲哀。在《釋量論》中,把吠陀的非人造說和語言與所表事物之間的自然關係說進行了摧枯拉朽式的批判。

        那麼,既然《釋量論》否定了吠陀的真理性,又如何建立經典量的呢?《釋量論》不是籠統地否定經典量,而是反對不加審查,盲目地信奉經典理論的做法。量學主張,在學術性論證中,可以作為論證理由的經典論據必須符合“三無過”原則。克主傑大師解釋“三無過”是:1.作為論據的經典語,經審查,屬於經驗境的內容,不違背現量準則;2.屬於一般隱蔽境的內容不違背比量準則;3.屬於甚深隱蔽境的內容不違背自述語言的邏輯同一性準則。經過審查,不違背上述三條準則的經典言論,被稱作“三無過經典言”(三淨言)。

        反對對經典的吠陀式的盲信,主張理信,是佛陀開其先河的。佛說:“比丘僧與眾學士,如像試金燒切磨,檢驗我語再採納,不能以敬去信從。”意思是說:告訴我的弟子和教外學士,要像經過燒、切、磨識別黃金的真假那樣,對我的話進行檢驗後,若覺得合理,你們再採納,不能以尊敬我為理由就去信從。燒、切、磨,比喻三無過審查。

       對經典教理的真假分辨,因明家除了用“三察”法以外也用“以主見從”法。“以主見從”法是從教理的總體和主要問題為依據,推斷局部和從屬性問題。《釋量論》中說:“主要義理無悖謬,其餘事理可比知。”其意思是說:教義從總體和主要問題的論述若合理可信,其他局部和從屬問題便用類比法推斷,也就是說,只要證明教義的總體和主要觀點正確合理可信,其他局部的和從屬性的問題,從類比法可以得知其正確可信。比如一棵樹,只要知道樹根、樹幹是檀香,其枝葉無疑也是檀香,沒有必要對每一個枝葉進行考察。

        佛理的核心是“諸法性空”,施教的總旨是悟出法性空理,消除心中的迷惘。從思辨的角度看,“萬物性空”是無可辨駁的真理。古希臘和印度的智者,現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學家和物理學家,在“空”這個問題上,不約而同地走在了一起,這表明智者所見略同,絕非偶然的巧合。心續總體不滅、流轉不息學說和隔世因緣之類,雖非直覺經驗所能證明之事,但用思辨和事實足以證明其可信性,地獄之類除了小乘的區域說,大乘自有更合理的“六道心態說”。這一切都能證明聖教量的可信。

        因明的這種考察方法也適應於其他一切學說理論的正確可信性的檢驗。一切偽科學、邪說迷信之類,在理性的“顯微鏡”和“照妖鏡”下,可以看清他們的本質。一切虛妄邪說都是鑽人們缺乏理性智慧的空子,理性的陽光照耀之處,非理性的黑暗就無處藏身。
文:多識倉活佛
​圖:西藏 
攝:陳堅
]]>